文化物資以需定供應成常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3-10]
近日翻閱某縣文化物資供應表發現,連續3年當地采購的惠民物資完全一樣。更夸張的是,一些村莊居然每年都會收到一臺拉桿音響或數十把舞扇。缺乏“以需定供”的服務思維,導致個別村鎮成了“囤貨倉庫”:想要的拿不到,不想要的每年都來。
類似情況在基層絕非個案,但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有的地區在文化物資采購環節未精確掌握群眾需求,缺乏精準幫扶思維,搞大水漫灌似的物資發放;有的地區不光一廂情愿地采購,物資發放環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物資發下去便“泥牛沉?!?,音訊全無。年復一年,財政資金逐年增加,文化物資越買越多,但真正發揮用處的有多少?這種情況一再出現,也就難怪有些基層群眾戲謔道:“整天發些沒用的,不如給點錢實在?!?br/>
發到基層的文化物資,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權宜之計。正是因為目前很多基層地區缺乏相應文化投入,群眾文化活動沒有買鑼鼓、服裝的資金,所以“上級部門”的支持就變得至關重要。而這種支持如何不走樣,如何真正發揮雪中送炭的成效,需在源頭上樹立“以需定供”的思維。
“以需定供”的另一個稱呼是“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蛾P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文化物資發放不是面子工程,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態度?!岸∈嵌?,卯是卯?!蔽幕痪€工作者應多到鄉親家門口轉一轉、走一走,送出“合口飯”,老百姓才能給你點贊。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