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展覽中心
過去的一年中,全國藝術市場可謂在迷茫中度過。從數據上看,藝術市場的下滑并未如2012年那樣令人恐懼,但這次調整給業界帶來的悲觀情緒甚至遠超上一次,很多行業人士都在自問“路在何方”?
去年的京滬港三大市場中,上海在整體大環境“唱空”的背景下,表現較為出色,盡管每年藝術市場在4月份才進入火熱狀態,但今年上海的藝術機構已經開始搶跑:從藝博會到年度大展,從“互聯網+”到“雙交易中心”,多項活動全面鋪開。
展覽規格看齊北京
藝博會質量有望再上層樓
如果說2015年是上海展覽和藝博會數量和質量全面看齊北京的一年,那么2016年的上海展覽和藝博會則有可能實現超越。
2015年,“上海當代”“ART021”“西岸藝博會”與“上海藝博會”一同組成了上海藝博會陣營的高中低全方位搭配。雖然“上海當代”曾在2013年停辦一年,但依然無法動搖上海作為藝博會市場的主戰場地位。2013年,“ART021”以黑馬之勢填補了“上海當代”的空檔。從第一屆29家參展商至去年33家左右,再到2015年的75家參展商,不難看出這位后起之秀的實力。另外,上海的藝博會還包括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藝術影像展及藝術都市主題盛會等聯手打造的“上海藝術周”。多不是重點,關鍵是今年上海的多家藝博會從年初就開始新一輪“擴招”,來自上海的展商,成為推銷與征集力度最大的市場主體。
數據顯示,2015年的上海各大藝博會觀眾總數已經突破50萬人次大關,而成交數據盡管來源不一,但超過10億元成為業內普遍認可的數字。上海這一輪的“藝博會熱”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常規分析中提到的股市帶動、資本投入、進入消費級市場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是上海的外高橋(600648,股吧)與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已經開始產生影響力,為未來藝博會交易中的關稅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而這曾是上一輪滬港競爭中制約上海的關鍵所在。
據記者多方采訪,與去年相比,今年計劃舉行的藝博會在選擇畫廊、藝術家和代理商時,充滿信心。去年中國本土畫廊帶來的作品在媒介上更加多元,不乏裝置、影像與新媒體。今年不少計劃參展的外資畫廊表示,架上繪畫和雕塑比例明顯加大,銷售目的明確。
與摩拳擦掌的藝博會籌備工作相比,2013年莫奈引發的“商業展熱”依然在持續,今年不但有倫勃朗、列賓、蒙德里安等一批國外大師作品將被引進上海舉辦商業展覽。以“上海雙年展”為代表的學術展覽“試驗化”與幾大藝博會口味逐漸“本土”化形成鮮明互補,使得上海的藏家與觀眾耳目一新,上海2016年的藝術銷售成績值得期待。
上海開始“搶人”
留住本土藏家為第一要務
尤倫斯曾經對北京和上海的藝術市場這么概括過:“北京擁有人才和話語權,而上海擁有市場和錢?!边@在過去20年的藝術市場上確實如此。如今,上海要開始“搶人”了。據記者觀察,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從“北漂”轉為“海漂”的藝術類職場人士逐漸增多,藝術家選擇上海作為創作基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2016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官方將隆重成立上海校友會,可以從側面反映“北雁南飛”的熱絡。
縱觀全國,北京毫無疑問擁有中國最豐富的藝術類人才資源,各層次各畫種齊全的藝術類畢業生與海量的駐京藝術家構成了中國最大的藝術人才寶庫。而以上海為核心的蘇浙滬地區,則歷來是藏家聚集之地。以往無論是拍賣還是藝博會,都是北京從上海這邊拉藏家拉客戶進京“消費”,而這樣的情況已經從去年悄悄改變:一方面,北京市場趨近飽和讓許多富有經驗的藝術類人才處于空閑狀態,而另一方面機構紛紛登陸上海導致藝術市場“熟手”短缺。北京的業內人才向南流動,也就不奇怪了。
上海地區的藝術市場升溫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才流動的變化,在本土造血能力上,上海一直被詬病為全國大城市中唯一一個沒有本土美術學院的城市。好在上海周邊并不缺乏藝術重點院校,無論是南京藝術學院,還是身在杭州、一直與中央美院分庭抗禮的中國美院,甚至后起之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都增設了藝術市場類專業課程。而上海由于較高的薪資待遇與海納百川的用人文化,一直是港澳臺及海歸人才的首選地。業內人士認為,上海藝術類人才整體數量和知名度雖依然不如北京,但在新興市場與涉外市場方面,已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在藏家養成上,上海收藏文化已經開始進入藏一代與藏二代并存的新時代。以傳統海派繪畫為主要客戶對象的傳統藝博會以及主打當代藝術的新興藝博會均在擴展擴容,且并行不悖,充分說明上海藝術機構努力讓本地藏家的購買力“落地”上海,做大做強上海本土市場的意愿強烈。而去年全國各地藝博會中,只有上海處于“普遍盈利”的狀況也說明了上海本地藏家對于藝術市場的貢獻。藝術產業歸根結底是人與創造力的競爭,人才逐漸南移也預示著上海未來將會在藝術市場人才與話語權方面獲得更大空間。
互聯網+緊抓“需求”
適應市場成為生存王道
去年是中國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一年。對于藝術市場來說,是一批上?;ヂ摼W企業全面擁抱藝術市場的一年??陀^來說,2015艱苦的藝術市場環境對于新生代的創業公司并不是一個良好的“出生”季節,但作為幾乎每天都在滾動交易的互聯網機構,他們可能是最了解市場水溫的公司。面對相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姐夫拍、藝術橋等一批新興互聯網藝術公司都取得了業績增長,這相對于如今中國整體的線上藝術產業來說,殊為不易。
上海一些藝術類互聯網企業對記者總結2015年時感慨道,人人都在談互聯網、談產品、談體驗、談平臺,很少有人談需求,但“需求”才是一切的根本。藝術行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行業,除了藝術家可以任性,以解決自己的創作需求為己任之外,藝術行業的大部分從業者,其實都是在為別人服務,比如畫廊是為藝術家與藏家服務、拍賣行是為賣家與買家服務、媒體是為讀者與廣告商服務。但很多事情之所以做得不夠好,之所以做不成,之所以難以為繼,問題往往出在沒有去觀察和思考客戶的需求,過多的將自己的需求帶入到工作中。形勢一片大好倒也罷了,但2016年會是很多機構的生死之年,運營者必須放下身段,去捕捉、計算和平衡客戶的真實需求,去面對這個行業最殘酷的一面,一味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結果就是根本活不下去。
兩大交易中心帶來變局
開放文物拍賣成為最大期待
2015年上海相繼成立了自貿區藝術品交易中心以及普陀藝術品交易中心,這“兩大交易中心”被解讀為上海在“京滬港藝術市場三角”的新一輪發力。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不斷調整深化,原先在藝術品市場中相對弱勢的上海藝術市場頻頻發力,此次在政府主導下,兩大上海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布局,顯示出了上海對藝術品交易市場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兩大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相繼成立,將對上海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整體布局帶來變化。原先以靜安為中心的展示拍賣交易區域,將和以普陀區為中心的一級市場交易區域、以及主打自貿區概念的自貿區藝術品交易中心形成有效互補。據記者了解,自去年年底到現在,自貿區保稅倉庫預約量已經排至2016年中,達到“一倉難求”的地步,這與上海地區蓬勃發展的藝博會等市場活動密不可分,顯示出自貿區在藝術市場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與能量。
另外,上海本地業界并不滿足現在的情況,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積極推動,到以自貿區藝術品交易中心頻繁放風、熱炒話題,再到佳士得、邦瀚斯等外資拍賣行在各大論壇上的不停呼吁,都可以看出上海對國家相關部委放開在自貿區內解除文物拍賣限制的殷切期待。也許就像上海市人大代表曹可凡所說的那樣:“文物拍賣資質的放開不僅僅是自貿區的相關政策和試驗創新,更可以使上海成為藝術品市場改革先鋒、開放前沿,這對于上海在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格局地位,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