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文化部提交國務院審議的《文化保護法修正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征求社會意見截止。然而,在文物界,專家學者、文保志愿者和民間文保組織的批評卻像潮水一樣。
30日,南京文保學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城市政治學視域下的城市遺產保護機制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姚遠,在微博上公開發布致國家法制辦的長信,對“送審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整封信近2萬字,言辭誠懇,直戳其中不合理的一些“痛點”。交匯點記者 黃勇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生死權”下放
涉及65萬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4296處國保、12萬余處各級文保單位、76萬余處不可移動文物、3841萬件/套館藏文物……這是最近一次即2011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表態“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然而送審稿中,卻恰恰忽略了數字最龐大的不可移動文物。
另一份統計數據更詳細: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其中約有85%,65萬處是沒有文物等級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專家學者、文保志愿者對送審稿爭議最集中的意見,正是散落全國各地的65萬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很可能將直面挖掘機、推土機的蹂躪。
送審稿提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不得擅自遷移、拆除,因建設工程需要必須遷移、拆除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與之相比,現行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報省級政府批準。同時,送審稿取消了建設工程應避讓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的規定,并賦予縣級文物部門撤銷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身份的權限。
“在目前的財稅體制下,地方政府很看重土地開發。送審稿將拆除權下放,相當于給了縣級政府、區政府拆文物程序上的“合法”性?!币h擔憂地告訴江南時報記者,他的長信最核心的思路是兩條,一是聚焦文物保護審批的權力下放,二是關注文物管理利用的市場化?!霸诋斍按蟛鹞奈飳医恢?,文物成私人會所屢禁不止的情況下,送審稿一旦通過,危害極大?!?br/>
南京曾有文物進保護名錄前連夜被拆
文物是民族記憶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密碼,是老祖宗留給后人的傳家寶。但不可移動文物“生死權”一旦下放,后果將不堪設想。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據統計,我國近30年來共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半數以上是毀于各種各樣的城市開發建設,其中還有不少是文保單位。算上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近30年來消失的不可移動文物,必然數字更加驚人。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雖然沒有定文物等級,但并不代表它們的價值就低,決不能另眼看待。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不少就是從“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直接升級來。
位于鼓樓區江東門北街33號的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至今仍保存著當年的發射臺機房,以及兩座高125米的發射鐵塔。作為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的重要發現之一,這座當年的“東亞第一電臺”在未入選省、市文保單位的情況下,“連跳三級”直接破格入選了第七批國保單位。正是因為這些機房和設備是見證中國近現代工業起步的重要遺產,最終中方沒有答應德國有關人士收購的請求。如果因為沒有認定文物等級就輕而視之,那當年的“東亞第一電臺”,很可能已經“離開”了南京。
一般不可移動文物被毀的事情,在南京也有不少。2007年,就在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向市政府報批的268處“重要近現代建筑及近現代建筑風貌區名錄”即將公示的前一天晚上,長樂路邊,蓮子營的姚文采舊居因為不是文物保護單位,竟然被施工單位強行拆除。
現行文物保護法在地方實施過程中,對于違規拆除者通常只是象征性罰幾萬、幾十萬塊錢,但卻很難追究其刑事責任,更沒有一個主管官員被問責處理,也曾被人們痛心地稱為是沒有“牙齒”的文保法。正因如此,文物保護法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但如果把“生死權”下放,反而增大了地方政府因土地財政而拆除文物的可能性。
文物怎么活化利用才合理
修繕資金怎能換文物長期經營權
很久以來,如何活態用好文物,融入現代的生活,一直存在觀點分歧。送審稿對現行文物保護法最大的一處修改,是增添了關于“合理利用”的第六章,明確提出“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與利用,在主管部門監管下使用并承擔保養、修繕責任”。
“這為私人老板借“認領”、“認養”的名義,以文物的修繕資金換文物的長期經營權,變相承包文物,大開了可能的方便之門?!币h指出,送審稿中,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不得轉讓、抵押的適用對象,僅僅是建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博物館,或者辟為考古遺址公園等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取消了對其他數十萬處國有文物的限制。
姚遠說,此前,將國有文物轉讓、抵押,作為企業資產經營,過度開發文物資源,造成文物破壞損毀,致使公共文物資源淪為私人會所、私家餐館等問題,全國層出不窮。直到近幾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禁在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中設立私人會所的暫行規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一再重申糾正將國有文物作為或變相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的違法行為。
在南京,文物、公園里的會所一度曾不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四大名園之一。瞻園門口曾有一家“花園一號”會所,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推行,這處會所最終關門。但在省級文保單位大鐘亭附近,公園旁依舊開著“花園一號”酒店。
文物不能成為企業“資本的私寵”
那么,如何避免地方政府監管不力,對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出現“走樣”,甚至使得文物成為企業“資本的私寵”?
姚遠說,不能簡單地將“社會力量”等同于“社會資本”,文物保護應當通過政府信息公開,鼓勵公眾參與,將志愿者、專家、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的力量吸納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例如,對古村落中年久失修的祠堂廟宇等公共空間,完全可以村民為主體,通過村民、志愿者、社會組織等共同籌集資金的渠道,政府推動指導進行修繕養護,這樣既可以通過社區參與的方式留住集體記憶,又可以恢復古建筑公共空間的功能,凝聚社區共同體。
目前,我國的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是“誰使用,誰修繕”。國有文物,其使用單位更負有不可推卸的修繕文物的義務。
“不能因為企業掏錢修了某個國有文物,就可以得到長期經營權作為交換?!罢J領”、“認養”,實際上使得國有文物使用單位推卸了法定的修繕義務,這既不符合公益捐贈的方向,也不符合文物工作自身的規律,甚至有可能帶來國有資產流失的隱患?!币h說。
他建議修訂草案第七十五條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參與其保護與利用,在文物主管部門監管下使用并承擔保養、修繕責任”等規定,整體予以刪除。
“此次文物修法產生爭議的原因,已不僅局限在個別具體的條款上,而在于整體的修法思路,對既有保護原則進行了重大、系統甚至具有否定性的改變?!币h說,在當前中國大規模城鎮化的關鍵時期,文物修法應堅持從應對文物保護被動局面的緊迫現實出發,拿出硬性舉措,而不能模糊、不能放松、不能倒退,這樣方能實現文物保護法修訂的根本目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