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如東:木雕是記錄我時間的技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1-31]
北京1月29日電(上官云) “提到木雕作品,我追求的境界是‘天藝合一’?!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張如東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從技藝、傳承等多個方面表達了對木雕行業的看法?;仡櫲荒陮I木雕的創作經歷,張如東表示:“木雕,是記錄我時間的技藝?!?br/> 張如東是江西木雕藝術文化產業的主倡者和推動者之一。此次赴京,是因為其精湛的木雕技藝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木作委員會評為“中華高級木作師”,專程前來領獎。初學木雕,張如東以徽派雕刻為基礎,后從事木雕專業創作。其作品構思精巧、布局嚴謹,注重從生活中提煉題材,往往從原木質地與外形捕捉靈感,頗受木雕愛好者青睞,受到業內專家贊譽。
近二十年來,江西廣豐木雕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從業人數增速很快。2011年底,張如東響應廣豐縣(區)委、縣(區)政府提出打造廣豐紅木、木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號召,遂回鄉創業。
他對記者介紹道,廣豐木雕起源于唐宋,歷經一千多年的傳承發展,素以流暢的刀法、精致的造型以及地方民俗的審美特征而著稱。廣豐木雕的山水、花鳥、人物雕刻享譽全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鼎盛一時。
在采訪中,張如東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黃河頌》。他告訴記者,《黃河頌》整體造型粗獷,“它的原料是是四川崖柏,雕有窯洞、牧羊、一瀉千里的黃河等景物,給人質樸悠遠的感覺。這就象征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體現中華民族的神韻風貌。至于我的另一件作品《達摩》,則重點表現了達摩祖師苦心孤詣、壁觀修行、一心參禪的境界”。
其實,這些創意并不是張如東平白無故空想出的。每拿到一塊木料,張如東會根據它的外形、天然紋路、成色來進行設計,“我對雕刻所用的木料沒什么講究,遵循自然即可。比如一段木頭的天然紋理很明顯的話,我會選取其中一個最顯眼的點進行重點雕刻,其它部位基本就是木頭原來的形狀。我進行木雕創作,追求的境界是‘天藝合一’”。
“廣豐木雕其實融合了國內各大流派的木雕技藝。對于這門手藝,我是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雕刻藝術的元素?!睆埲鐤|笑著說,如果說以前自己的作品較為注重描摹具體形態,現在創作的方向則開始發生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我希望用自己的木雕作品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升華中華民族、中國人優秀的內在品質”。
張如東,江西廣豐縣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代表作《志在千里》《彌勒佛》先后被江西工藝美術館收藏。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