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湖北西周墓地考古揭示諸侯國編鐘音樂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1-12
    武漢1月11日電 (孫夏 曹旭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11日在武漢表示,近年對湖北隨州葉家山、棗陽郭家廟等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墓地的考古發現,西周禮樂制度在春秋早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是西周禮樂制度成熟的標志。
      考古成果顯示,在葉家山墓地出土的5件編鐘,其中一件鎛(音同“博”)鐘為整套編鐘最低音徵(so),另外四件甬鐘分別為羽(la)宮(do)角(mi)/徵(so)羽(la)/宮(do),整個宮調系統為“四聲七音”,低音建立在“徵”上。在郭家廟發現的瑟、建鼓等樂器以及彩漆木雕編鐘、編磬簨虡(音同“筍具”,懸掛鐘磐的木架),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實物遺存。曲尺結構的編鐘架與編磬組合成“軒懸”規制,GM30墓出土的一套鈕鐘,更是揭示編鐘發展歷程的一次重大發現。
      方勤認為,郭家廟GM30的編鈕鐘,是對葉家山西周早期編鐘宮調系統的繼承。結合側鼓音觀察,這批鈕鐘還新出現了過去認為是春秋中期才有的“商(re)-商角(#fa)”一鐘雙音結構,以及戰國早期才出現的“羽-羽角(#do)”、“商-羽曾(fa)”一鐘雙音結構,“這些改變無疑增強了樂鐘演奏旋律的能力,以及變換調式的能力,是曾侯乙編鐘的先聲?!?br/>  他表示,考古發現勾勒出了一個時間上跨越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空間上以隨州為中心、方圓約600平方公里的曾國文化圈,勾畫從郭家廟、擂鼓墩這一曾國諸侯樂懸制度縱向發展序列。郭家廟GM30出土鈕鐘,則集中體現了西周禮樂制度在春秋早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是西周禮樂制度成熟的標志。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