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的雙年展還有含金量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2-31]
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第二屆中國—東盟藝術雙年展、“亞洲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近期,各種以“雙年展”為名目的藝術展覽紛至沓來,讓藝術愛好者們有些眼花繚亂。而重疊的主題也再次使得不少觀眾對何為“雙年展”、“雙年展”含金量是否降低等問題表示困惑。
遍地開花
“青春姿態:我闖·我創”第四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近日在重親大學城羅中立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16年1月22日。據了解,本屆雙年展共有57位藝術家的200余件作品亮相。從藝術家構成方面看,國際化的多元呈現以及年輕化的藝術家面孔是最大的亮點。
12月27日,第二屆中國——東盟藝術雙年展在南寧啟幕,來自中國、新加坡、泰國、柬埔寨、德國等多個國家的現代藝術作品亮相。此次雙年展為中國與東盟的跨國藝術專業展會,旨在促進中國——東盟藝術交流合作,自2013年起每隔兩年舉辦一次。本屆展會主題為“異流·同源”,展覽分架上藝術、影像藝術、裝置藝術及行為藝術幾大版塊。
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的“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以“一帶一路”為指導理念,有來自中國、韓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印尼等17個國家、47位/組藝術家的約50件作品參展,展品涵蓋裝置、影像、繪畫、攝影等藝術領域。
據悉,同期亮相的雙年展還有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第六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六屆濟南青年書法雙年展等等,以雙年展為名目的各類藝術展可謂遍地開花。為何如此多
自從威尼斯雙年展在中國掀起熱潮后,參加雙年展就成為了近年來中國藝術家非常熱衷的行為。而在國內,各種名目的雙年展也層出不窮。
“雙年展、三年展都是一種說法,在國際上,正規的雙年展或者三年展,都是指一種大型的、國際性的、持續性的當代藝術展覽,而不僅僅是兩年一次、三年一次的時間周期上的概念。因為它主題性特別強,會具有一種讓觀眾期待的持續影響力?!敝醒朊涝好佬g館館長王璜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雙年展是一種超大型的、國際性的、綜合的展覽,它在當代藝術領域提出的一些問題應該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由于雙年展是有一定時間周期的,它具有了持續性、序列性。他認為,國內現在以雙年展、三年展為名所做的展覽,很多主辦方都不知道雙年展、三年展為何物,都是在湊熱鬧,而且湊得很不像樣。
過時了嗎
剛剛開幕的“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從主題上看,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首屆”、“雙年展”、“第五屆”、“三年展”,這些詞的重疊似乎超出了一般觀眾能理解的范圍。第二屆亞洲雙年展將何去何從;“廣州三年展變身為亞洲雙年展”是否意味著重疊之后這也是最后一屆廣州三年展等一系列問題亦讓業內頗為關注。
據了解,自1992年由一批藝術批評家尋求資金并策劃“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在中國第一次提出“雙年展”概念以來,雙年展在中國熱熱鬧鬧發展了近30年,但能一直辦下來的卻是鳳毛麟角。
有業內人士認為,30年來,所有的大型展覽差不多都在沿用廣州雙年展的模式,即先由策展人撮合投資人與當地政府聯手參與,再請批評家組成評委會決定參展人選,簽訂合同,設立獎項。這使得幾乎所有的大型藝術展都面臨著缺乏資金保證、難以保持延續性的困惑。這與中國沒有建立起成熟的藝術贊助制度有關。
此外,還有業內專家提出,目前大多數雙年展都是老套路,單調而雷同。這樣的雙年展含金量已經在日益下降。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院長助理、副教授吳楊波也發出了疑問,巨型展覽這種形式是否已經過時?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面對琳瑯滿目的大型展覽,“現在人們可能更愿意接受小而精、體驗到位的當代藝術展。巨型的、游樂場式的雙年展,是否仍然適合在這個時代繼續推進,值得思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