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記者:在您心目中,博物館應該是人們生活中怎樣的一處所在?
陳履生:是一個可以伴隨你 一生的地方,小時候,父母帶你去參觀;讀書的時候,你可能會把參觀博物館的感受寫進你的作文里;大學里寫論文,你選擇來博物館做某個專題的研究;有一天, 你牽著情侶的手而來,參觀博物館成為你們的浪漫之旅;然后,有一天,你和你的愛人帶著你們的孩子來了,一如當年你父母做的那樣。你看,這樣一種輪回,多么 美妙:一個公共文化空間,見證一個人的成長,見證一個社會的發展,見證人類文明的傳承。
記者:這是文化的見證,也是文化的滋養。
陳履生:是的,但目前來說這還是一種理想。到國博工作之前,我曾在中國美術館工作。有一次,招聘大學畢業生,我問一位來應聘的女孩,你 在北京讀了四年大學,來過幾次美術館?她說一次也沒來過。
這說明,像博物館、美術館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尚未成為公眾生活的必需,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記者:有數據表明我國博物館的數量列世界第二,并且每年還在新增200座左右的新館。有人據此認為我們的博物館建得太多了。
陳履生:有時候,數字并不能說明問題。柏林那么小,有那么多博物館;中國一些邊遠地區,那么大,卻沒幾家博物館;即使在一些經濟繁榮、發展迅速的國內城市里,博物館也不算多。
我認為,即使從絕對數字來說,我國的博物館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記者:少而且分布不均。
陳 履生:更關鍵的問題,不是多了還是少了,而是有沒有建好、管理好。博物館最早出現在英國,至今西方對建立與運營一個博物館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基本上 是先有藏品再建館。而我們很多地方卻反其道而行之,不管有沒有藏品,一窩蜂地建;一建,就要把博物館建成地標,要超過其他省市,要成為最大。他們展的不是 藏品,而是面子。
記者:您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問題在哪里?
陳 履生:太快了,我們走得太快了。西方博物館歷經300多年才發展成熟。而我國是在1912年,經蔡元培先生提議后,才開始籌備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立博 物館的,迄今不過百年,當中還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博物館才真正起步,但當中又有停頓,上世紀80年代后,各地才紛紛開建博物 館。
但一下子又走過頭了。跟我們現在干別的很多事一樣,我們建設博物館也追求速度。光想著多少時間內建成多少博物館,卻不怎么考慮建成后給觀眾看什么、怎么看。
記者:您曾把博物館比作一座城市的客廳??蛷d既是家庭會客之所,更是家人溝通交流的重要區域,需要用心打造、慢慢打造。
陳履生:我補充一下,博物館還是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成年人的終身課堂,甚至可以說是城市文化的祠堂。文化的源頭在這里呈現,文明的創造在這里薈萃,這樣的建筑能匆匆忙忙、火急火燎地建造嗎?
文化是血脈,是基因,是從歷史傳承而來的。這可不是造一臺電視機,我設計不了,還可以組裝,文化建設不能這么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