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漆畫大家喬十光的福建情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2-20]
被漆畫界尊一聲“喬老爺”的喬十光是中國漆畫大師,藝術藏家大多記得3年前福建東南拍賣的秋拍中,他的作品作為全國首個漆畫拍賣專場,在業界引起的大轟動。
在國內漆畫市場培育過程中,“喬十光”等于品質的保證,然而在漆畫進入藝術投資領域之前,喬十光在大漆中已經浸淫50年。
19日,“漆墨春秋——喬十光漆畫藝術50年全國巡展(福州站)”在福建美術館繼續展出。當這位身穿對襟棉布大褂的78歲老先生坐在輪椅上,向中新網記者回憶他與大漆的不解之緣時,他總是自稱“留閩”,緣起聚散,都脫不開“福建”。
喬十光步入畫壇的啟蒙老師是福建永春人張厚進。這位聲蜚東南亞的水彩畫家帶著高中生喬十光畫素描,“從蘿卜白菜到大蔥大蒜,從瓶子罐子到石膏大衛”,一路畫進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上世紀60年代初,喬十光研究生選讀壁畫,赴漆藝重鎮福州學習漆畫。留名八閩漆藝史的漆器工匠們,陳端鈿、盛繼昌、鄭忠厚、李芝卿等等,都在他的習藝生涯里留痕。
最先震撼他心神的,是李芝卿的百塊漆藝髹飾技法樣板,大漆的溫潤靜默、高貴雅致之美深具東方審美的特點,盡在一指長的樣板中。喬十光在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的工場中隨張長永師傅做底胎,從吃生漆、褙布、刮漆灰、研磨、涂漆到推光、揩清,從頭到尾做一遍,又隨李芝卿的弟子施萱榮學習裝飾技法,分別學習了貼金、彩繪、鑲嵌、變涂等技法。
和很多初學者一樣,“被漆咬”(漆過敏)是他入門第一關。面目紅腫瘙癢難忍時,喬十光背上畫夾“卡溜”福州巷坊去寫生以“脫敏”。閩江大橋、白馬橋頭、福州民居、榕城水巷……一一入畫,“我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了近2年,后來又12次到訪福州,”喬十光微笑說,“福州可以說是我的故鄉?!?br/> 喬十光在福州創作了他的第一張漆畫。盡管后來他被尊為中國現代漆畫的開拓者和創始人,被譽為“中國漆畫的一面旗幟”,但他常常以福州別稱“三山”為號,自稱三山徒,來紀念邁出的第一步。福建美術館館長唐明修后來曾贈他一方“三山門下”銓印,他也照樣落在大大小小的畫作上。
喬十光依然記得他最初的畫作《福建線面》,當時福州工藝美校門前天天可以看到依姆晾曬線面,在漆器師傅盛繼昌點撥下,喬十光采用傳統描金技法還原這一蝦油味濃濃的生活場景,線條不過曲直變化組合,卻特別富于韻律和節奏,師長稱贊他“能化”。
其后50年間,喬十光對蛋殼、金銀彩繪、潑漆等一系列漆畫語言做了新發掘,創造了“鋁箔粉罩漆研磨法”,從傳統延續而來的漆語言與水墨、抽象畫等碰撞,創造出獨具表現力的現代漆畫技法體系,為后來的漆畫工作者奠定學科基礎。
當天展出的畫作中,除了大眾熟知的藏族人物系列、江南水鄉等經典,還專設了“混沌同歸”系列展出2011年至今的新作。其中,四幅一人高的大型漆畫《無極》系列,以黑白雙色呈現宇宙空間,極具現代視覺沖擊,令觀者駐足不前。
這是他第三次回福州辦展。五十知天命時,喬十光第一次在榕辦個展。他至今收藏著1988年的那張合影,齊齊站作一排的那些漆畫家們,如今已基本合力完成了“漆畫”這門年輕藝術門類在中國的確立。
2007年,“情系八閩——喬十光漆畫藝術展”再度在福建做場。不及十年,福建漆畫也已“蒸蒸日上”,唐明修評價說,“以喬十光為代表的漆畫藝術家,對漆畫的創立和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加上優良的傳統,龐大的藝術家隊伍和政府的支持,福建迎來機遇巨大的時代?!?br/> 喬十光近年耗資500萬元設立“喬十光漆畫藝術創新獎勵基金”,鼓勵中國漆畫創作人才建設、推動中國漆畫事業發展,而在當天展出的50余幅畫作中,漆與墨的相遇,在畫家手下默默地散發出令人怦然心動的魅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