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博物館作為綜合性一級博物館,林林總總館藏有近6萬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數量眾多,展示了西藏地區遠古歷史文化;歷史文物精彩紛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輝歷史和燦爛文明以及與祖國不可分割的歷史事實;民族文物特色鮮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館擔負著引領風尚、傳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促進穩定的重要職責。隨著免費開放工作的不斷深入,公眾對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如何將博物館職能外延,究竟博物館鎮館之寶當屬何物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入手,眾多藏品均可稱之為鎮館之寶。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輪美奐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華貴的服飾,珠光寶氣的飾品,端莊秀麗的造像,精美絕倫的繪畫唐卡等等,皆可鑒選出鎮館之寶。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對青花花觚。不僅因其級別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時期,由于政治局勢穩定,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文化空前繁榮,瓷器制作水平也處于歷史上的巔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瓷器生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與這三朝皇帝對瓷器生產的關心和對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關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確保了該時期大量精美曠世之作層出不窮。其中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造的“郎窯”、雍正時期 內務府總管年希堯督造的“年窯”和乾隆時期內務府員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窯”廣為人們所熟知。這一對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花觚,根據其腹部開光中的題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監造的“唐窯”產品,系乾隆五年唐英為北京東直門外壩北長店村二道街東口觀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觚或花瓶)。據史料記載,唐英在雍正、乾隆時期前后20多年的時間里監督管理景德鎮御窯廠,畢生致力于制瓷工藝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稱為“唐窯”。這對花觚形體高大精美,青花紋飾秀麗流暢,表現出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是“唐窯”中的珍品。故宮藏有一件,成對珍藏實屬難得少有。這對精品之作是為北京一寺院觀音大士殿特制,現因何緣由藏于西藏博物館?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處?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