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規范越難過的藝術品秋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1-06]
在近期舉辦的首都師范大學第二節藝術市場論壇上,中國嘉德投資公司的總裁寇勤、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和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的總經理劉尚勇等拍賣企業管理者都表現出對今年秋拍以及未來市場的憂慮。征集依然很難,精品生貨依然難以找到。劉尚勇甚至認為:“本輪藝術品市場調整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應當理解為是一次結構性調整?!毖酝庵?,未來市場的趨勢目前還難以預料!
據筆者了解,北京拍賣企業舉辦秋季拍賣會的數量比春季時略多,看上去有回暖的征兆,但這里面有一個原因。國家文物局規定,具備文物拍賣資質的企業每年至少應舉行一次文物藝術品拍賣;商務部頒布的《拍賣管理辦法》也規定:拍賣企業每年必須舉行拍賣會。因此,有的企業今年春天沒有拍,因而秋季就不能不拍了,否則會影響到未來本企業文物資質和拍賣經營的許可;另一方面,也有企業,將春秋兩季拍賣合并為一場于年底一并舉行,以壓縮經營成本。目前北京有152家具備文物資質的拍賣行,秋季舉辦拍賣會的似乎不會超過一半。
與春拍相似,最難過的是那些中等級別的拍賣行,他們的抗風險的實力有限,由于拍賣前期投入的較高成本,在如今冷清的市場狀況下,停拍僅僅是小虧而已,組織一場拍賣反而虧損更大。對于那些成立時間長、經營規模大的知名拍賣行,如今做一場大型拍賣經營風險依然很大,但他們的底子厚實,而停拍也許會嚴重影響原有的企業品牌和信譽,只能迎著困難堅持!
反而是那些小公司,市場對他們的影響似乎并不明顯。歇業轉讓一批,就會又出現一批。先收圖錄費進行假拍的企業依然活得不錯,據了解,一些這樣的“假拍”公司年收入可達1500-3000萬元。不管媒體如何宣傳報道,拍賣業如何警示,總會有人攜款送貨到這些公司上拍。對如此明顯作假的現象,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門似乎無能為力,人民法院也難以判假拍者敗訴。從側面說明了假貨市場仍舊興旺!
小拍賣行在夾縫中能夠生存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機制靈活,經營成本低,還可以不時違規“擦邊”。筆者聽說有這樣的運作:一家小拍賣行由賣方負責組貨,拍賣行只收對方一點固定傭金,幾個賣家就能組成一場拍賣會,而拍賣行則主要靠買方傭金收入。然后,拍賣行選擇便宜場地舉辦拍賣會,成本較低,雖然其拍品質量很值得懷疑,但贏利并不難。也有些小拍賣行通過買斷、批進貨品上場自拍的方式增加收入,這明顯違反現行的《拍賣法》!這可能是那些大拍賣行不愿意做或者是難以做到的!
如此看來,2015年京城的藝術品秋拍成交可能是與春拍持平或略有下降,也許,這樣以時間換未來上行空間的態勢還將持續下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