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拯救瀕臨消失的楚地千年管陶文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0-28]
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湖北蘄春管窯鎮,古有“窯州”之稱。史料記載,管窯鎮制陶始于隋唐,北宋初年初具規模,興盛于明朝洪武年間,曾有大小窯場近百座,陶制品曾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燃燒千年的窯火,如今卻瀕臨“熄火”的邊緣。近期,由湖北省美術學院、武漢美術館、武漢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帶來了他們的研究課題——拯救即將消失的文明。
近日,記者在管窯鎮的環赤西湖的蘆窯、管窯、嵐頭磯等古窯遺址周邊,看到一些殘存的古陶碎片。
目前,管窯鎮僅剩李家窯、嵐頭磯等5家窯場。有史記載最早的明洪武二年李家窯廠龍窯,如今已淹沒在一片雜草叢中。窯場旁一株600歲的重陽樹“陪伴”著管窯起起落落。
63歲肖春姣是管窯鎮唯一健在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管陶刻花”的傳承人。她在重陽樹下成長,見證了管窯鎮制陶業的興衰。
11歲時,肖春姣跟著制陶老藝人紀愛琴學習“管陶刻花”。只讀過兩年書的肖春姣,硬是憑著記憶學會了“喜鵲鬧梅”、“鯉魚穿蓮”等涵蓋花鳥樹木山石等300多個刻花種類。
紀愛琴老人去世后,肖春姣挑起了振興“管陶刻花”的大任。20多年間她先后收了5名徒弟,然而隨著塑料等制品出現后,制陶業很快就沒落了,徒弟們相繼離去或轉行。當最后一名徒弟離開時,肖春姣的心落入了谷底。
為阻止制陶技藝的“消亡”,她想盡辦法讓一對兒女學習陶藝,卻被孩子們認為“沒有出息”?!拔壹野舜硕紡氖绿账囍谱?,到我這一代可能就沒人再干這一行了?!彼龂@著氣說。
今年59歲的肖啟高與姐姐肖春姣有著相似的經歷。10歲時,他拜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陶拉丕工藝”傳承人李如成為師。兩年前,李如成老人去世后,他獨自扛起了“陶拉丕工藝”的傳承重任。他也曾動員三個孩子學習陶藝,同樣遭到拒絕。
“燃燒了近千年的管窯陶技,現在真的面臨消失的危險?!?2歲的李善發是嵐頭磯窯場負責人,他焦慮地說,管窯鎮曾有一萬多人從事制陶業,現在卻不到200人,且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
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表示,蘄春管窯鎮、麻城蔡家山和漢川馬口鎮,曾并稱為楚地三大古陶產地,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陶產地,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如今,僅有管窯鎮制陶業尚在維持,探索拯救管窯鎮陶業,對于拯救面臨消失的楚地陶藝文化意義重大。(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