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中國股市滑鐵盧的一年里,十月金秋的香港依然熱鬧非凡。馬云和曾梵志的《桃花源》成為國內外媒體追逐的爆點,但其并未影響整體市場蕭條的節奏及理性調整的步伐。
縱觀近年,國際拍賣行在現當代藝術板塊探索中,其“全球化跨地域”、“去亞洲化”戰略已然成為大勢所趨。同時,前些年中國“F4”的價格已嚴重透支,各家開始追本溯源,重新梳理亞洲藝術史及深度挖掘同一時期價值被低估的藝術家群體,像這兩年重推且今秋成績斐然的東南亞藝術、日本具體畫派和韓國的單色畫派等皆為典型。
另外,各大拍賣行不斷細分市場,將拍賣專題化,如蘇富比策劃的來自“具體派之父”吉原治良私人收藏的作品22幅,亦在“圓·學——吉原治良珍藏”專拍中拍出高達2674.6萬港元的成交額,遠高出此前估價總額??梢?,拍賣行意在挖掘具有學術價值與文化縱深度的拍品取代塑造“天價”。當亞洲藏家的成長和成熟速度悄然發生巨變——他們不再用耳朵聽價格而是用眼用心看作品本身甚至熟讀藝術史的時候,拍賣行唯求自變,變得穩健務實方能應對未來的市場趨勢。
再窺探微觀市場,此次蘇富比和邦瀚斯的現當代藝術專場喜憂參半,但也預示著需要慧眼來挖掘潛藏在深海暗涌里的新機遇。
10月3日邦瀚斯現當代藝術專場中,88件現當代藝術拍品最終只有36件成交。這或許也是其意料中——此次邦瀚斯上拍作品設置比例的多樣化可見其轉型的決心,這個策略也會因此犧牲當下的拍賣利潤。
10月4日與5日的蘇富比亞洲現當代藝術拍賣中,總成交額近8.2億港元。東南亞、日韓藝術表現驚艷: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兩天成交額為1.56億元,成交率近90%。日本藝術方面,具體派白發一雄《達陀之火》拍出了692萬港元的高價,奈良美智、草間彌生總成交額分別為3291.5萬港元、6846.8萬港元。相比之下,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平平,各拍賣行同時亦在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選擇上更為謹慎,集中聚焦于作品在市場反響較為穩定的中青年藝術家。
拍賣過后,深度挖掘數字背后及潛力股方才對藝術投資具備價值。此次中國當代藝術并無亮點,但也不乏幾大信號。第一,F4等早年炒到天價的藝術家作品已退出主流歷史舞臺,即使上拍也表現平平,且后續沒有更好的作品推出。第二,目前拍賣行推出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作品今年估價和成交普遍偏低。第三,內容主題上的轉變,早期中國當代藝術家更多關注政治社會環境的主題,而今,個人情感化、個人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的體驗等主題逐漸成為主流,比如張恩利、梁銓、陳彧君等。像張恩利作為中國新繪畫藝術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反復描繪現實中簡單樸素、寧靜的事物;而梁銓的作品既帶有西方抽象主義的拼貼詮釋又帶有中國禪宗色彩的繪畫表現,也正是對當下盲速現代化的一種繪畫體驗“回歸”的渴望。這是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較大轉變并將成為國際拍賣會上的重要看點。
最后,今年日本當代藝術表現令人驚艷,值得重點分析。
追溯歷史,日本藝術市場也經歷過短暫繁榮,但經過1989年日本藝術市場泡沫破裂后的“失落的二十年”和中國當代藝術的井噴后的空間壓縮,除村上隆、草間彌生、奈良美智這三位蜚聲國際的當代藝術家外,日本當代藝術在2000年之后似乎變得毫無聲響,給人的印象越發固定在“卡通”、“超扁平”等概念上。本國民眾對當代藝術的熱情遠遠不及對西方藝術抱有的興趣,這一切導致了日本當代藝術主要靠海外藏家支撐,國內缺乏有力支撐的局面。
而近年來,國際拍賣行重新梳理亞洲藝術史,開始挖掘日本具體派的藝術價值。如果說2013年被重新定義對于“具體派”作品的市場成長僅僅是一個開始,那么經過一年的發酵,具體派藝術家在2014年的全面增長則是意料之中的。此次蘇富比拍賣中,白發一雄、今井俊滿、田中敦子、堂本尚郎都受到很大關注。另外一位日本藝術家井上有一也值得關注,相繼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新繪畫,以蓮輪友子、小澤沙加耶、小西紀行、加藤泉為代表的幾位藝術家,以及以荒木徑惟、森木大道為代表的日本攝影,在此次拍賣中價格均在10萬港元以下,值得投資參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