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破閣發掘百余座漢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01-22]
經安徽省考古所和蕭縣博物館近4個月的發掘清理,近日,破閣漢墓群考古喜獲豐碩成果,共發現清理墓葬170多座,出土陶、石、玉、銅、鐵器近900件,畫像石50余塊。豐富的文物反映了兩漢時期徐州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藝術繁榮的狀況,為深入研究漢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破閣墓地,三面依山,西面開闊無垠。其墓葬形制主要有磚室墓、磚、石構筑的畫像石墓、石棺墓和土坑墓四種。磚室墓大部分為單室,少數為2-3室。土坑墓多數比較規整,少數帶有生土或熟土二層臺及腳窩。石棺墓少數墓蓋板底面用朱砂顏料繪有精美圖案。磚石混合構筑的畫像石墓多為2-3室,個別達5室,多有墓道。
各墓隨葬品多寡不一,多的二、三十件,其擺放位置各有不同,一般磚室墓和土坑幕多置于墓的一側。石棺墓均置于棺外的頭箱或腳箱內。磚石混合構筑的多室畫像石墓,多置于耳室或中室內。
900余件隨葬品中以陶器居多,多為素面,彩繪陶較少。另外出土了少量釉陶器,主要器形有鼎、罐、壺、灶、磨、圈等。特別是灶的形式多樣,別具風格。同時還有玉器、石器、銅器、鐵器、銅幣等。
破閣出土的五十余塊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形象生動,不僅有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馬出行”、“狩獵”、“宴飲”、“樂舞”、“博奕”、“雜技”等場面,還有反映神話傳說、祥禽瑞獸迷信色彩的內容。其畫面粗獷奔放、古樸凝重,形成獨特的漢風。它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寶庫,再現了漢代的歷史畫卷,為我們了解、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民間習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是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
根據墓葬的形制隨葬器物的特征、畫像石內容等判斷,破閣墓地的時代當在東漢早期至中晚期。
來源: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