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名作賞析

    鯢魚紋彩陶瓶身上的圖案已具伏羲雛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8-24



      鯢魚紋彩陶瓶(如左圖所示)是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晚期器物(廟底溝類型的年代據碳14測定為公元前3900年~前2780年)。1958年,它出土于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1996年9月國家文物局館藏一級文物專家確認組將其定為國寶,現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這件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2厘米,橙黃陶,深褐彩,小口,長頸,平底,頸部有堆繩紋一圈,腹部用黑色繪一人首鯢魚圖像。鯢魚,俗稱娃娃魚,在我國亞熱帶、暖溫帶地區河溪中生長,前肢為四指,后肢為五指,疾游時四肢向后劃動,似人的泳姿。

      腹部彩繪鯢魚紋的器物,在甘肅省大水石溝坪、武山傅家門均有發現,但在構圖和創意上,甘肅西坪的這一件有獨到之處。原始藝術家們從生活出發,獨具匠心地將鯢魚作了擬人化處理:臉部器官用圓、十字、橫線描繪,人的頭發與魚的尾須自然相連,構圖簡單明了,線條奔放瀟灑。

      甘肅彩陶源遠流長,以紋飾繁縟、數量豐富而聞名于世。從學術角度出發,哪怕是一個陶器的殘片,都是科學研究的珍貴材料。但某一類型彩陶數量的多少,某一 件器物的完損程度如何,又成為衡量彩陶價值的標準。在甘肅,馬家窯文化類型以前的彩陶數量十分有限,像雙耳鯢魚紋彩陶瓶這樣高大而無絲毫破損痕跡的典型器 物,更是寥若晨星。

      雙耳鯢魚紋彩陶瓶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對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有重要參考價值。它所屬的廟底溝類型文化,分為早、晚兩 期,因首先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村而得名。廟底溝類型以豫、陜、晉鄰近地區為中心,向西延伸到甘肅天水一帶,與大地灣文化關系密切。廟底溝類型晚期器物, 主要有盆、缽、碗、罐、瓶等。從造型上講,以下腹向內弧收成曲腹為特征,均為細膩的紅陶,胎壁薄而精巧,器表打磨得很光滑。有學者認為,雙耳鯢魚紋彩陶瓶 腹部的圖像已具伏羲雛形。

      此外,大地灣、廟底溝類型文化特征之一是農業經濟較發達,從這個意義上講,天水一帶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農神伏羲的故里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