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明清貿易瓷展再現中國瓷的世界魅力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8-14



    由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從各自藏品中遴選出的163件套明清時期的貿易瓷7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展。該展覽不僅將明、清時期中國陶瓷外銷狀況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且也引起人們對當代陶瓷外銷的反思。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呂成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貿易瓷是研究中國陶瓷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早期,外國人主要是單純收購中國瓷器,后來發展成為來樣加工,在中國的窯場訂制具有本國情調的瓷器。比如日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種有弧形缺口的瓷碟,是西方人用剃須刀刮胡子時用來接胡茬的。

    此次展覽中還有一對青花果樹紋油醋瓶是以歐洲的玻璃器皿為原型燒造而成。瓶頸部兩管交叉,腹內一分為二,互不相通,一半裝橄欖油、一半裝醋,往外倒醋時油不會出來,往外倒油時醋不會出來,可謂一器二用,設計構思巧妙。

    在明代,只有中國能燒造高溫瓷器。因為瓷器造型美觀、便于洗滌、硬度高,習慣使用金屬器皿的外國人在見到中國瓷器后對其鐘愛有加。史料記載,御窯的興盛帶動了民窯的發展,明代萬歷年間,僅景德鎮就有十萬人從事瓷器生產。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瓷器主要銷往亞、非地區,自明代晚期開始,歐美地區已成為中國陶瓷最重要的外銷市場。

    “可以說,任何有人跡的地方,都有景德鎮的瓷器,特別是一些國家的港口,在進行基本建設時,常有中國古陶瓷出土。研究發現,日本、韓國、荷蘭、德國和英國等國的陶瓷燒造都是從模仿中國陶瓷開始,然后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呂成龍說。

    此次展出的明代貿易瓷既有來自菲律賓、敘利亞和歐洲的傳世器皿,也有日本專門訂燒的器物,還有從沉船打撈出水的珍貴瓷器,反映了銷往不同市場的中國陶瓷面貌的異同,揭示出當時瓷器的流通轉運線路,從中還可窺見明代中期至明末中國陶瓷外銷格局的發展與變遷。

    到了清代,瓷器貿易進入“東印度公司時代”,西方各國的需求和審美為中國陶瓷生產帶來新的生機,產生了一些全新的造型和紋樣。

    記者了解到,相較于西方金屬器皿,中國古陶瓷之美首先表現為造型豐富,因為講究象形取意,以模仿大自然的動物、植物、瓜果等形狀為主,源自生活,所以使人備感親切。此外,中國古陶瓷的造型還特別強調完整性,例如,不管是何種瓶子,總是由口、頸、腹、脛、足等組成。而且受傳統儒家大而全、和諧美滿思想的影響,中國陶瓷很注重均衡性的體現。

    呂成龍說,如果仔細觀察,人們還會發現中國古陶瓷造型很強調靜態,不太強調動態,外形輪廓總體來說都比較柔和,不生硬,給人以和諧優美的視覺感受。瓷器的裝飾技法多種多樣,包括刻、劃、剔、鏤、印、雕塑、塑貼等,裝飾紋樣也多富含吉祥涵義。

    “瓷器已經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新的時代,中國人要想創造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必須認真研究古陶瓷,在了解古代文化和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理念進行創作,這樣的創新才有可能成為經典,中國陶瓷外銷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呂成龍說。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