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資本入場并非拯救畫廊的靈丹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7-21
    近期畫廊的逆市開業潮引發熱議,不少媒體也在競相報道,懷揣理想的藝術經理人、浸淫收藏多年的藏家,甚至風投資本都開始將目光轉向畫廊,難道畫廊業的春天真的來了?

      時間回到2006-2008年,這一階段可謂畫廊業的快速發展期,大大小小的畫廊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好景不長,金融危機之后畫廊業的“火爆”行情戛然而止,最終選擇堅守的畫廊也大都只能苦苦支撐。值得欣慰的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大都是專業的、有學術堅持的畫廊機構,比如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香格納畫廊、長征空間、藝·凱旋空間、常青畫廊、星空間等。

      即便如此,畫廊的市場份額依舊被不斷蠶食,尤其是拍賣行在展覽運營、藝術家扶持計劃等業務的擴張。近年來市場的調整行情對拍賣市場造成持續考驗,拍賣行風光不再,使得逐利而居的資本轉而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經過數年培育的畫廊重新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近期星空間、北京現在畫廊等獲得融資的消息讓業內為之振奮。

      拋開房租、運營等成本壓力不說,與藝術家合作的籌碼也早已水漲船高,資本的注入對于本土畫廊的發展而言顯得尤為重要。但擁抱資本,本土畫廊就能迅速崛起了嗎?相比于高古軒、白立方,本土畫廊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首先,本土畫廊的生存環境并不理想,比如稅收政策、與藝術家合作的誠信機制等問題都已成為畫廊發展的瓶頸。另外,畫廊靠賣畫、做展覽就能生存的日子早已過去,能夠長久發展的核心在于經營模式,而非資本支持。融資需求并不是解決畫廊的生存困境,而是在更大的平臺上尋求更好的發展。

      最為重要的是,投資者不是短線操作賺快錢的投機客,而是能夠等待畫廊“慢成長”的業內人士。與此同時,投資者不是慈善家,需要從畫廊的經營模式中看到未來的盈利空間,否則就會迅速止損離場。業內風險投資與藝術機構聯姻失敗的案例也并不少見,比如2012年,IDG以6000萬元購得百雅軒20%股份。但時隔一年,擴張失敗的百雅軒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和閉店,令人唏噓。

      除了資本入場,引發這股畫廊逆市開業潮的還有藝術情懷的助推。這些畫廊新主有著多年的從業經驗,而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畫廊是一生的抱負和理想,這種情懷可能會讓他們不太在意眼前的利益得失,沒準會摸索出一條新的畫廊之路,這也猶未可知。

      但現實問題是,開畫廊是一件“燒錢”的買賣,如果要想嘗試,除了要有清晰的經營思路,兜里還得有充裕的閑錢,除此之外,還得有充分的耐心。徐磊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