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商品流通 市場呼吁新常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7-12]
2015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第二年”,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其發展和經濟發展是一種血脈相依的關系。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市場脈動,讓更多的文化商品走向千百萬終端消費者?如何加速文化商品流通,為國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是整個文化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的嚴峻課題。
文化產業需要“新常態”
去年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的“新常態”或“新常態”的端倪,這預示著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正處在質變的前夜。全國文化產業機構和單位,紛紛在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新常態”。突破、轉型、創新、融合已經成為全國文交所的共同特征。然而,實現產品品類和服務的多樣化,將更多文化產品轉化成可以量化的文化產品,并將它們送到可以交易的平臺,才是轉型的核心。市場呼吁的“新常態”,是能引導文化消費,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新常態”。
南方文交所始終致力于引導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文化商品流通繁榮。近兩年來,其文化商品交易平臺,不僅將 “互聯網+文化+金融”的創新模式深入民心,更開創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常態”。
金融+科技助力市場發展
文化只有借助“金融”與“科技”雙引擎,才能騰飛。南方文交所文化商品交易平臺錢郵電子盤上線短短一年時間,目前會員超過20萬,每日平均交易額近10億。這說明在文化商品交易流通市場蘊含著極為驚人的需求和體量。近期,南方文交所文化商品交易平臺即將推出藝術品板塊,這勢必將進一步豐富其交易品品類,激發藝術品市場流通的活力。
據了解,文化商品交易平臺藝術品板塊啟動儀式當天,南方文交所與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同期進行。只是文交所首次與金融行業的深度戰略合作,將進一步為南方文交所及廣大會員提供豐富便利的金融支持;而南方文交所精心打造的文化商品交易市場也為中國銀行的客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投資產品,如專為南方文交所會員制作的芯片卡,以及和卡相配套的金融優惠服務項目等。
有了金融做支撐,還需要科技的保駕護航。藝術品鑒證,一直是阻礙藝術品流通的重大障礙。由國家質量檢驗檢疫局與南方文交所合作的“藝術品鑒證備案體系”,從藝術品源頭解決造假問題。產品溯源,鑒證備案,充分保障了藝術品流通中“保真”及“鑒證”兩大需求。解決了藝術品電子化誠信流通安全體系和創新流通交易模式亟待破解的難題。用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的話來說:“不僅僅是在藝術領域,在國家的誠信體系的的建設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都將起到非常強有力的支撐?!?br/>
文化 + 金融 + 科技,南方文交所已經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打造了一個集政府監管、誠信交易、權威鑒定的“互聯網+”立體式文化商品交易平臺,這是南方文交所的“新常態”。文化商品市場需要更多的新思路、新常態,未來文化產業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