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新發現為唐史添新證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13]
今年2月,反映敦煌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考古報告《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通過了專家組鑒定,從而證實了完整的莫高窟石窟寺院是由南北兩區石窟共同構成的。日前,有關專家在對北區石窟進行深入研究時表示,北區的考古發現為研究唐、漢等朝代歷史提供了豐富而有力的佐證。
敦煌莫高窟開鑿于鳴沙山東麓約1700米的斷崖上,其中487個洞窟分布在長約1000米的南區,北區崖面除461至465窟有編號記錄外,還有數百個洞窟因多無壁畫彩塑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為擴大敦煌學研究范圍、深入了解北區石窟實況,敦煌研究院考古專家彭金章先生和項目組成人員徹底清查了現存的248個北區石窟的類型特性、性質和功能,并在考古過程中發掘出大量歷史文獻,為研究唐、漢等朝代歷史提供了新資料。
據敦煌北區石窟考古研究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介紹,此次敦煌北區考古出土了不少屬于唐朝時期的珍貴文書,如:《景龍二年告身》為唐朝告身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印證。另外,《武周萬歲通天某年勛告》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其中殘留的戰陣名稱,可以幫助有關方面的專家探討唐朝在武則天統治時期西域的征戰史事。北區石窟中還出土了《唐開元二十三年后沙洲檢勘丁租、腳錢、營窯錢糧牒》,是敦煌藏經洞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沒有見過的珍貴文書,由于殘存文字較多,所以包含的新信息也更為豐富。此外,北區石窟還出土了一些戶籍、賬目、牒文、名籍,可以使專家學者們深入了解唐朝時期真實的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是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獻資料。
北區考古在漢文文獻方面也有重要收獲,其中出土的印本殘片經核對為《資治通鑒》卷161梁紀17太清二年條中的殘文,與今本一字不差。專家由此認定,我國最偉大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曾傳到敦煌,被當地多個民族和國家的人民閱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