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逾400件戰國秦漢封泥精品杭州展出 回望歷史傳承文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5-11
    杭州5月10日電 (記者 施佳秀)中國古代從戰國到東漢的四百余件封泥精品10日于浙江杭州展出,通過“封泥之謎”、“封泥春秋”和“封泥藝術”等方面,再現戰國、秦代、漢代的制官、地理、文書、璽印、書法等方面的信息和成果,促進一步了解戰國、秦代、漢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藝術,盼回望歷史,弘揚文物藝術價值。
      封泥是春秋戰國時期璽印的主要使用形式,當時還沒有紙,也沒有印泥,為防止非法啟封,對需要保存或密封保護的物品或簡版文書,用繩捆扎或用笥囊盛裝之后,在繩節上或封口處用粘土封緘,并在上面用公私印章抑壓,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它使其他人無法不留痕跡地隨便開啟,從而起到對封護對像的保護和保密的作用。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遺存,戰國和秦漢時期是封泥的繁盛期,大量地應用于封護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公私文書,盛裝物品的器皿、口袋,甚至封護門戶等。三國魏晉之后,隨著紙張的普遍應用,封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此次展覽匯集了國內一流藏家提供的精品封泥四百余件,時間貫穿了戰國、秦及兩漢,展出數量之多,品相完好,是從封泥發現至今最為全面的一次展覽,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表示,封泥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蘊含著文字學、制度史、歷史地理學等多方面的豐富信息,極大地推進了秦漢歷史文化的相關研究,封泥所反映的古代印章文化、篆刻藝術方面的研究價值,有不可替代的學術意義。
      封泥作為一種普遍而即時的封緘手段,其保護、保密的目的一旦達成,便被當作垃圾丟棄,外加封泥質地不耐久存,遇潮濕便化為泥土,所以在使用繁盛的先秦兩漢時期所產生的數以萬計的封泥都無法完好留存。而在三國魏晉之后,隨著紙張的廣泛使用,封泥逐漸消失。且封泥是清代農人在耕作時偶然發現,而非科學發掘。直至1904年吳式芬、陳介祺編《封泥考略》出版,封泥的學術價值才為世人所重。
      古代封泥上的文字資料蘊涵著豐富的信息,能反映出繁復的職官系統、郡縣制度、地方機構、檔案保密制度、宮廷文化,以及軍事、農業、工業、商業等狀況。將這些記憶的碎片有序整理,將對發掘和發揚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悉,此次展覽時間為5月8日至5月26日,地點為西泠印社美術館。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