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評論:市場推動“非遺”的傳承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4-06
    如果能借助現代的手段來傳播,讓“非遺”更“潮”一點、更精致一點,“小眾”有可能變得“大眾”一點,更受歡迎一點,我們想推廣和傳承“非遺”的心愿就又完成了一點。
      本期專家:廣州文木文化遺產服務中心主任、廣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朱鋼
      很多人覺得“非遺”就是瀕臨滅絕的手工藝,事實上這個概念很大,除了民俗、民間藝術等之外,表現在藝術品上的就是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了。有人說,傳承“非遺”的方法就是收藏,我們不能否認市場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就拿古琴來舉例,如今北上廣,尤其是北京,學古琴、藏古琴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是所有的“非遺”都可以在當代再被炒起來,有一些注定要被時代所淘汰。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古琴被炒熱?它具備了什么被炒起來的條件?在我看來,可能跟它入門技法相對簡單有一定的關系,而且文化信息量大,時尚、有范、高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交場合的談資。

      我們不得不承認,所謂的“藝術品收藏熱”確實推動了非遺的發展,好的古琴價格上漲迅猛,對“古琴熱”起了一定的拉動作用。再拿同樣是“小眾”的琺瑯來說,因為價格在收藏市場中抬頭了,所以從業者才會愿意增加投入。
      是否從另一個層面講,有“載體”的“非遺”相比更容易獲得被傳承、熱捧的機遇?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比如玉雕,更因為其材質的稀缺而被追求,工藝也廣泛流傳。但沒有這些“載體”的“非遺”,也會因為承載了文化習慣和信仰而被時代推動。
      對“非遺”的保護是多維度的。除了收藏,我們還可以把它們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像廣彩就完全可以以更現代的面貌“存活”在我們的生活里,而這些傳統藝人不一定能做到,需要跨界的人才去實施,實現設計和傳統文化的結合。
      除了教給大人們如何去收藏、鑒賞、投資藝術品外,我認為還可以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與“非遺”接觸。
      在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我們要采用更多手段。在不同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的欣賞趣味會不斷發生變化,本來被當作“小眾”的藝術不一定就沒有樂趣。如果能借助現代的手段來傳播,讓“非遺”更“潮”一點、更精致一點,“小眾”有可能變得“大眾”一點,更受歡迎一點,我們想推廣和傳承“非遺”的心愿就又完成了一點。記者林琳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