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市場推動“非遺”的傳承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4-06]
如果能借助現代的手段來傳播,讓“非遺”更“潮”一點、更精致一點,“小眾”有可能變得“大眾”一點,更受歡迎一點,我們想推廣和傳承“非遺”的心愿就又完成了一點。
本期專家:廣州文木文化遺產服務中心主任、廣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朱鋼
很多人覺得“非遺”就是瀕臨滅絕的手工藝,事實上這個概念很大,除了民俗、民間藝術等之外,表現在藝術品上的就是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了。有人說,傳承“非遺”的方法就是收藏,我們不能否認市場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就拿古琴來舉例,如今北上廣,尤其是北京,學古琴、藏古琴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是所有的“非遺”都可以在當代再被炒起來,有一些注定要被時代所淘汰。那么,為什么偏偏是古琴被炒熱?它具備了什么被炒起來的條件?在我看來,可能跟它入門技法相對簡單有一定的關系,而且文化信息量大,時尚、有范、高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交場合的談資。
我們不得不承認,所謂的“藝術品收藏熱”確實推動了非遺的發展,好的古琴價格上漲迅猛,對“古琴熱”起了一定的拉動作用。再拿同樣是“小眾”的琺瑯來說,因為價格在收藏市場中抬頭了,所以從業者才會愿意增加投入。
是否從另一個層面講,有“載體”的“非遺”相比更容易獲得被傳承、熱捧的機遇?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比如玉雕,更因為其材質的稀缺而被追求,工藝也廣泛流傳。但沒有這些“載體”的“非遺”,也會因為承載了文化習慣和信仰而被時代推動。
對“非遺”的保護是多維度的。除了收藏,我們還可以把它們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像廣彩就完全可以以更現代的面貌“存活”在我們的生活里,而這些傳統藝人不一定能做到,需要跨界的人才去實施,實現設計和傳統文化的結合。
除了教給大人們如何去收藏、鑒賞、投資藝術品外,我認為還可以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與“非遺”接觸。
在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我們要采用更多手段。在不同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的欣賞趣味會不斷發生變化,本來被當作“小眾”的藝術不一定就沒有樂趣。如果能借助現代的手段來傳播,讓“非遺”更“潮”一點、更精致一點,“小眾”有可能變得“大眾”一點,更受歡迎一點,我們想推廣和傳承“非遺”的心愿就又完成了一點。記者林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