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條例》將帶來什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3-23]
3月2日,國務院頒布了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將于今日起施行,一時間引起了行業熱議,“條例”能否解決博物館行業現存的諸多問題,使之走上一條更加正規、健康的發展軌道?“條例”的貫徹實施將給我國及天津的博物館事業帶來哪些新的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走訪了本市博物館學專家、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及博物館行業管理者,請他們從不同視角對“條例”進行解讀。
專家:教育成為博物館的首要目的, 有助于解決學校對博物館資源利用不足的問題
“條例”分為總則,博物館的設立、變更與終止,博物館管理,博物館社會服務,法律責任,附則共6章47條,涉及博物館工作的方方面面。南開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黃春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條例”作為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文件,首要的意義就在于讓博物館工作從此有法可依,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黃春雨特別提到,“條例”總則對博物館的性質和職能予以重新認定,以“教育、欣賞、研究”為目的,教育成為博物館的首要目的?!皸l例”第三十五條還就教育行政部門應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作了明確規定。這一規定如果能夠順利實施,博物館就可能成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校對博物館的利用還不夠,這一點與西方國家有著明顯差距,如果各地的教育部門能夠和博物館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對青少年的成長和博物館未來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黃春雨還提出,“條例”以法律的形式對博物館的設立規定了一些條件,還在多處提出展覽要突出館藏特色,這將在不同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博物館建設過熱、過亂的問題。黃春雨說:“博物館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其中有些館可以說就是一個掛著博物館牌子的建筑物,沒有可以支撐博物館的基本收藏,也沒有像樣的展覽體系。"條例"的這些規定對于博物館特別是非國有博物館起到了很明確的引領、指導作用?!?br/>
國有博物館:文創產品及產業化是博物館的薄弱環節,“條例”的出臺將進一步激活文化資源
國有博物館一向是博物館行業的“正規軍”, “條例”的出臺能否為它們帶來新的活力呢?記者走訪了本市多家國有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的負責人都告訴記者,“條例”無疑將極大加快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法制化進程,除此之外,“條例”帶來的直接影響還在于,國有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將進一步被激活,在社會服務方面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告訴記者,依照“條例”精神,博物館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首先是向公眾開放,“條例”特別強調了對未成年人及弱勢群體的服務覆蓋,并且教育成為了博物館的首要目的,今后對青少年的教育將成為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第二是在陳列展覽方面,博物館需要不斷創新思路,策劃推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挖文物歷史文化內涵的展覽。此外,“條例”還特別指出了博物館要積極發揮對科研的促進作用,即為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等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
陳卓還表示,“條例”中明確提出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文創產品及產業化是許多博物館目前還比較薄弱的環節,人才的缺乏、觀念的滯后等等制約了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發展?!皸l例”從宏觀層面給了我們指導與保障,今后博物館會著力培養文創及產業化人才,創新機制,深挖藏品內涵,以提升文創產品的水平來促進博物館傳播能力和輻射范圍的擴展。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館長康金鳳告訴記者,多年來,周鄧紀念館推出了以舉辦展覽為主體、以青少年教育為重點、以共建共育為依托、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載體的教育思路和格局,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效果?!皸l例”中關于社會服務的規定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鼓舞,它對于指導我們今后持續做好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起到了強力的助推作用。
非國有博物館:“公平”是給我們最大的鼓舞,讓非國有博物館也能享受到文化發展的陽光雨露
“條例”出臺以后,各方熱議最多的就是關于非國有博物館的條款?!皸l例”中首次明確規定,非國有博物館在設立條件、提供社會服務、規范管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應獲得與國有博物館的“公平對待”,這無疑給正處于發展初期的非國有博物館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天津金融博物館理事白麗華對記者說:“"一視同仁"正是我們最期待的,"公平"兩個字是給我們最大的鼓舞,讓非國有博物館也能享受到文化發展的陽光雨露。由于大眾對非國有博物館存在一些誤解,以前我們想要主動聯絡社區、學校做一些公益活動是很困難的,只能等待基層單位聯絡我們。實際上,無論是建館初衷還是將來的發展方向,非國有博物館是很渴望以館內的資源為社會服務的,"條例"讓我們的愿望有法可依,也將隨著普法活動為大眾所熟悉,為我們今后服務社會打通了渠道?!?br/>
當前,我國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問題,由于其在財政、稅收、土地、政策等方面難以享受與國有博物館同樣的待遇,且博物館本身的收入極其有限,許多館在資金上都面臨著入不敷出的窘境?!皸l例”中多處涉及到博物館的資金問題,除給予“公平對待”外,鼓勵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開發衍生產品同樣適用于非國有博物館。
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館長黃毅告訴記者,從生存上說固然需要國家的財政補貼,但如果一味依賴財政補貼,離非國有博物館做到“百花齊放”仍會是有差距的,“條例”首先樹立了行業約束,又鼓勵我們推出符合自身藏品特色、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可以令觀眾得到參觀延伸的衍生品,這既是非國有博物館實現自我造血功能的有效渠道,也有利于博物館做大、做好自身特色,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管理部門:本市民辦博物館達20座,占博物館總數的29%,這一比例高于全國當前的19.5%
記者從市文廣局博物館處了解到,本市非國有博物館從2006年起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在市文廣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68座,其中的民辦博物館(屬非國有博物館)就達20座,占博物館總數的29%,這一比例高于全國當前的19.5%,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市博物館事業健康的發展態勢。
市文廣局博物館處處長趙耀雙向記者介紹,本市已先于“條例”出臺前推出了相關政策,走在了全國前列。去年12月,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對各級各類博物館的考評工作,從綜合管理與設施、藏品管理、陳列展覽、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五個方面對博物館量化評分,市財政局、市文廣局還共同安排了資金,對考評合格的優秀非國有博物館給予相應數額的獎勵補助。這項工作既給非國有博物館解決了資金上的燃眉之急,帶來了專業的考評和指導,也使國有博物館發現了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加以完善,在全市博物館行業內廣受好評,在全國也引起了關注。今年的考評將在原有基礎上根據“條例”精神有所調整,特別突出博物館藏品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公共文化服務兩個方面。此外,還將對獲得獎勵補助的非國有博物館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核,確保補助被應用到實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