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藝術圈紅包營銷的經濟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3-12]
對于大眾而言,今年的春節有些忙。除了吃餃子拜年、吐槽春晚,還有一項人氣爆棚的全民運動——搶紅包。
據除夕當天的紅包收發總量來看,微信的紅包數量超過10億個、QQ紅包6.37億個、支付寶2.4億個、微博超過1億個,看這些龐大的數據就知道有多少人為搶紅包而廢寢忘食。但在討紅包、發紅包一片歡聲笑語的背后,是移動支付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
羊年春晚的收視率再創歷史新低,搖紅包卻成為一大亮點。全民春晚搖一搖的總次數超過110億次,峰值更是每分鐘8.1億次。這次搖一搖,搖出的不只是人,還有紅包和卡券,大眾搖得不亦樂乎,而借勢宣傳的廣告商更是賣力吆喝。
對于新鮮事物的追逐,藝術圈從不落后,紅包營銷也是手到擒來。比如藝術頭條App,與各大藝術機構合作每天定時發送紅包,但紅包領取并不簡單,需要下載App、注冊賬號。有業內人士笑稱,藝術頭條靠著別家的紅包就把裝機量做了起來。但另一方面,藝術機構用遠低于廣告費的資金投入就獲得了曝光機會,大眾也搶到了紅包,可謂多贏。
藝術圈除了真金白銀的紅包,也不乏代金卡券,比如藝典中國的紅包可以作為競拍保證金循環使用。雖然有人認為這種紅包缺乏誠意,只是減免保證金的一種說辭。但對企業而言,以此吸引更多人入場才是他們的初衷,即便發紅包覆蓋的也是進場人群。如果不爽,只能說明你不是他們的潛在客戶。
還有一些是業內的圈子矩陣,他們大都以微信群的形式存在,匯集了拍賣行、畫廊、經紀人、媒體、收藏家、藝術家等業內資源,譬如新昊和他的朋友們、阿特姐夫群、藝術財經紅包離騷團等,群里人大都彼此相識或是合作伙伴,所謂紅包不過是一種交際手段。雖然紅包數額不大,但在發紅包和搶紅包的過程中你來我往很是熱鬧,一方面友誼加深,另一方面還能期待更深入地合作,這也是很多人愿意入群的原因。不過這些群管理比較嚴格,不是誰想入就能入,還有辣手摧花被踢出局的危險。
當然也有這樣的藝術群,他們以紅包群的名義迅速聚集人氣,但這種速成群的活躍度可能只在哄搶紅包時。由于入群門檻過低,群內人員良莠難辨,要想有所作為難度很大。如果缺乏系統的管理,很快就會四散而去或陷入沉寂,前期的投入和維護不免會打水漂。
其實,紅包營銷并不新鮮。從掃一掃到搖一搖,變的是手段,不變的是營銷本身。紅包的用意,在于提高用戶的互動性和參與度。但用戶的忠誠度究竟能否長久,還是要看產品體驗和具體經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