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出土一批戰國陶質編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9]
日前,在無錫市錫山區泰伯文化藝術節上,一批最近出土的戰國時代陶質編鐘等古樂器向中外游客展示。這批距今2000多年仿青銅器的樂器中,最令人驚嘆的是,經修復后最大的編鐘,高30多公分,造型十分精致。
展示會上,錫山區文管會同志介紹說,這里是吳文化發源地。這批新出土的文物,除編鐘、鐃、磬等樂器類陶器30余件外,還有經修復的缸、罐、壇、鼎等各種陶器共五十多件。這些原始瓷或印紋硬釉陶器,紋飾繁多。有乳釘紋、水波紋、方格紋、圓圈紋等。經考古專家初步鑒定,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在全國罕見。
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物是當地村民發現的。今年2月19日,錫山區后宅鎮天仙塘萬安橋村村民鄒曉峰和鄒春鋒,帶著20多件陶器,向區文管會報告,村里一個大土墩上發現了“古董”。工作人員認出是極有價值的陶制編鐘。第二天即趕到現場。這個大土墩是五年前,鎮上筑新路取土用的,當時就有部分古陶器被挖出,村民見是陶土做的,沒在意。而這次錫山區考古人員卻十分在意,“掘地三尺”,出土的陶片、陶器用1噸半卡車裝了滿滿一車。隨后,他們邊向上級部門報告,邊請專家來修復,并對來報告的兩村民給予了獎勵。
后宅鎮往南數公里的鴻聲鎮,正在發掘的彭祖墩文化遺址,已有一大批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初露真容。據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介紹,彭祖墩是長江三角洲文化層次堆積最厚、包含物最多、保存最好的一處歷史文化遺址,是當代研究太湖流域人類文明發展史最好的歷史資料。該鎮的鴻山南麓有一座被譽為“開發江南先祖”泰伯之墓,距今已有3196年歷史?,F在,后宅鎮又新出土的2000年前的古編鐘,作為陶樂器隨葬品,非一般人可用,是墓主人身份顯赫?還是當時這塊地主是個文化“繁榮”勝地?這還需專家來解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