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獲取靈感———記上海油雕院寫生活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28]
一輛中巴載著10多位油畫家與雕塑家行馳在鄉村小路上。皖南大地一路春光讓藝術家們陶醉不已。在黟縣,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山城里,處處都有叫人感動的古老民居和純樸鄉情。藝術家在過去的一周里,不但參觀了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宏村和西遞,同時,大家也來到了少有人光顧的關麓和塔川。
關麓,四面環山,為綠樹與田野簇擁。清澈見底的溪流旁三兩村婦在洗鍋涮碗。這樣美好的景色,真好比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次活動的帶隊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上海油雕院院長邱瑞敏第一個打開了畫囊,就著清水,直接在一塊石頭上調色作畫了。周長江、任麗君等紛紛拿出了畫具,就連雕塑家唐世儲、吳慧明也都畫起了速寫。俞曉夫和馬宏道和當地鄉民嘮起了家常,還走進了老鄉的家里,看看他們安逸的生活。俞曉夫說,他太喜歡這個地方了,并再三表示以后一定還要來,而且還要帶著家人來這里小住幾天。
與關麓不同的是,塔川位于半山坡,古屋古樹,高低錯落,相映成趣。一片片梯田勾起了青年雕塑家張新的中國情結。她多次出國,但是,她說,歸根到底還是喜歡中國。
使藝術家們興致勃發的另一處風光在歙縣的許村。在一座古老的廊橋下面,畫家們在河灘的沙礫中支起了畫具。廊橋后面的遠山升騰起一片氤氳,廊橋下面是潺潺流淌的溪水。環顧四周皆是山,都是一派勃勃的生機。藝術家們在這里深深地呼吸著,感慨地說:我們又聞到了春的氣息。
邱瑞敏對記者說,直接面對大自然,就可以從大自然那里直接獲得藝術的靈感,這是任何現代化的記錄工具所不能替代的。過多地依靠甚至依賴照相機、攝像機,對創作而言,也許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應當說,今天的寫生,比之過去有更大的自由度。畫家可以更主觀一些,在表現形式方面可以、也應當要有更多的選擇。
除了寫生,藝術家們還參觀與考察了黟、歙兩地多處古代遺存,并悉心觀摩了皖南明清兩代的建筑與木雕藝術,獲益頗多。本報記者 李堅 新民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