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群教授呼喚保護皮影藝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4]
本報訊 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兼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魏立群教授,堅持20年潛心研究皮影戲藝術,踏遍祖國大江南北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70多個縣,挖掘整理皮影戲資料,先后在海內外刊物上發表10多篇論文和專著,其專著《中國唐山皮影藝術》獲國家圖書二等獎。
魏立群出生在河北省昌黎縣,自幼受到當地皮影戲的影響,從聽戲、看戲到畫影人、玩影人,從小深深愛上了這門民間藝術。后來雖然走上藝術教育道路,仍然眷戀著皮影戲這一古老而質樸的鄉土藝術。
從1982年開始,他先后深入到河北、河南、山東、浙江、上海等省市自治區170多個縣的農村,訪問了1100多個皮影藝人,搜集了上萬件歷代皮影藝術作品及相關資料。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他正承擔著國家藝術學科“十五”規劃關于皮影戲方面的科研課題,并準備撰寫《中國皮影史》。
魏立群介紹說,中國皮影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文學、音樂、美術、表演為一體的一門古老的綜合民間藝術,北宋時期已有文字記載,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中國皮影戲藝術流傳區域相當廣泛,不僅在我國20多個省市流傳,而且傳到印度、泰國、緬甸、印尼、日本、法國等國家,被西方藝術家稱為“有聲電影的鼻祖”。1781年,文壇巨匠歌德曾用中國皮影戲慶祝生日。
談到中國皮影戲的現狀時,魏立群憂心忡忡地說,前景不容樂觀。他說,目前全國近萬名皮影藝人中,60歲以上的約占90%,他們大多數由于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的皮影藝人更是寥寥無幾,面臨失傳的危險。除唐山市皮影劇團等少數幾個團體能夠維持演出外,不少縣市的皮影劇團由個人承包,很多則是流散在偏遠的農村,只在農閑時或有婚喪嫁娶等紅白事時才演出。由于受到影視等現代文化的沖擊,青年觀眾越來越少,演出市場的萎縮直接威脅到這一藝術劇種的生存。為此他建議,盡快舉辦全國皮影戲匯演,促進全國各地和各個流派的皮影藝術團互相學習,交流技藝,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一步深入挖掘搶救散存在民間的歷代皮影戲道具、劇本和有關資料,特別注意錄制老藝人的音像資料。集中整理并建立博物館保存,舉辦皮影藝術研討會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探討,推動皮影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光明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