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物備忘錄》舉行觀摩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4]
由人民日報社大業影視傳播公司、新華社音像中心、《海外星云》雜志社、北京久鼎盛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大型電視記錄片《中華文物備忘錄》今天上午在人民日報社以觀摩座談會的形式首次亮相。人民日報社社長許中田,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新華社副總編輯曹紹平等首都文物界、電視界和新聞界出席了今天的觀摩座談會。
這部長達46集的電視片系新中國五十年來第一次以大型記錄片形式反映中華文物傳奇故事的電視作品,以創新手法表現重大題材,于2001年國慶前夕獲中宣部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據《中華文物備忘錄》總制片人張力透露,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有關專家的具體指導下,該片1997年啟動,歷時五年,攝制組行程萬里,足跡遍達海外美、英、法、挪威、瑞典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采訪了上千名中外文物專家以及有關事件的當事人,現場記錄了大量珍貴鏡頭,特別是在海外采訪所獲得的許多資料和畫面均是第一次為中國人前往采訪并記錄,給國內文物研究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出席《中華文物備忘錄》觀摩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士一起欣賞了該片部分內容。與會者普遍認為,該片能夠結合電視藝術的特點,準確把握中華文物脈絡和精髓,以對觀眾具有相當吸引力的方式進行制作,不僅實現了“權威性、文獻性、記實性、故事性”的目標,而且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與會專家們認為, 以電視形式講述文物故事的難度相當高,《中華文物備忘錄》不僅是一部文物作品,更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專題作品,從敦煌滄桑到庚子劫難、從良渚玉器到殷墟甲骨、從流失海外到國寶回歸、從走私狂潮到精心保護,該片在對吸引觀眾方面所作出的種種藝術嘗試與探索也取得了相當有益的成果,堪稱在文化領域的中國版的“發現”節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