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絲路梵相——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出土壁畫藝術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12-03
    新疆和田地區位于昆侖山脈中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端,古稱“于闐”。古代的和田是我國著名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有西域佛國之稱。東亞佛教漢語的“佛”字便翻譯自古代和田語。這里的佛教教義、佛教藝術深遠地影響了東亞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這里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數量最多的各類佛寺遺址,而策勒縣達瑪溝鄉所處區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000年3月,一位當地牧羊人在達瑪溝鄉南部托普魯克墩挖掘紅柳根柴時發現了佛教塑像,揭開了達瑪溝南部區域佛教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2002年至2010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當地陸續發掘出了佛塔、佛殿和僧院,出土了大量壁畫。雖多為殘片,卻仍然綻放著于闐佛教繪畫藝術的璀璨光芒。

      本次展覽就以這些壁畫為主。為了更詳細地了解這里佛教的興盛與流傳情況,記者專訪了負責此地考古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博士。他向記者講述了和田佛國和于闐畫派的故事。

      發現達瑪溝佛寺遺址群

      20世紀初,沿達瑪溝水系從南到北先后發現了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烏尊塔提、喀拉沁、丹丹烏里克等著名佛教遺址群,出土了大量的珍貴佛教文物,但大多被外國探險家盜掘而流散海外。

      這些佛教遺址全部位于今達瑪溝綠洲北部沙漠地區,在它以南的廣大地區基本上沒有佛教遺跡被發現。直到2000年3月,一位當地牧羊人在達瑪溝南部托普魯克墩挖掘紅柳根柴時發現了被稱為最小佛院的佛教塑像后,揭開了達瑪溝南部區域佛寺遺址發現與考古發掘的序幕。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02年9至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發掘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2006年5至6月,發掘了托普魯克敦2號佛寺。2010年5至6月,發掘了托普魯克敦3號佛寺建筑基址。2011年至2012年分別對喀拉墩、阿巴斯墩、胡楊墩進行考古調查。2013年3至6月開展了胡楊墩佛寺遺址群考古發掘工作。

      通過挖掘發現:托普魯克墩1號遺址是一座佛塔遺存;2號遺址是一座保存較清晰的密教佛殿遺跡;3號遺址是供僧人學習、論經和生活的地方。這是近年來,在這里發現的一座較完整的佛教寺院遺址。這處佛寺興盛于唐代,主要是7至9世紀的遺存。

      喀拉墩佛寺遺址因后期人為破壞嚴重,基本形制已不存在,但出土了新疆迄今最好的千手觀音壁畫。胡楊墩佛寺遺址主要發掘出一座建在夯土臺基上的回廊佛殿建筑遺址,現存遺跡長寬均為16米左右,主要由夯土臺基、坡道、圍墻、佛像基座、回廊地面構成。

      “佛教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建筑、雕塑和壁畫是其主要內容。這次新發現的達瑪溝區域佛寺遺址既有塔、殿、僧院等建筑,又出土了雕塑、壁畫,還有精美石膏模具等。這些遺址和文物向人們展示了古代于闐佛教藝術的諸多狀況,是我們研究3至9世紀時于闐佛教寺院建筑與佛教藝術的珍貴材料?!蔽仔氯A說道。

      托普魯克墩1、2、3號佛寺遺址,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迄今所發現佛寺建筑遺址中保存建筑形式最多最為完好的于闐佛教寺院建筑。

      胡楊墩回字形佛殿遺址、胡楊墩佛殿遺址是目前西域發現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大型回廊像殿的代表,是西域回字形佛寺發展成熟的表現。據測算,胡楊墩回字形佛殿遺址是3世紀末建筑,為東漢時期的佛寺建筑,是目前已知整個西域地區,包括目前的中亞地區最早的佛寺建筑。

      這些佛寺遺址群出土文物數以千計,既有于闐佛教經典內容,也有中原佛教回傳影響,以及大量早期密教的內容??梢哉f是新疆佛教考古的重大發現。

      從達瑪溝地區陸續新發現的大量魏晉至唐代佛教遺跡,以及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看,僅以托普魯克墩遺址群為例來說,具有突出的特點。

      1號佛寺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小古代佛寺,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迄今所發現佛寺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佛堂建筑形式古代佛寺。它與2、3號遺址構成一個完整的寺院建筑群,為塔克拉瑪干地區地表佛寺首次發現。壁畫保存面積是迄今發現所有塔克拉瑪干佛寺中壁畫面積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的佛寺遺址,現存的佛寺建筑遺跡和壁畫可以完全復原佛寺原貌。

      大量的出土文物承載著西域佛教建筑、壁畫藝術、雕塑藝術、佛教史、文化史內容,表明這里曾是一個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與發展的家園,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財富。

      于闐畫派尋蹤

      于闐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但卻沒有真跡存世,只留下古代畫論中的評價和宋人的臨本。這是因為于闐畫派的作品基本是壁畫,這些曠世杰作已隨著寺廟建筑或頹圮傾倒或毀于戰火,失落在歷史長河之中。

      然而在達瑪溝佛教遺址與出土文物中,我們有幸親睹于闐畫派的真跡。這些出土壁畫不但有屬于早期于闐畫派的畫作,還有成熟期的于闐畫派畫作,可謂現實版的于闐畫派博物館。

      公元2世紀興起于西域地區,公元5至6世紀成熟于中原的“于闐畫派”,曾極大地影響了當時中國的繪畫面貌和藝術格局,該畫派在用筆方面,以“曹衣出水”“屈鐵盤絲”的線描手法獨樹一幟,與中原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吳道子的“蘭葉描”三足鼎立,形成中國畫造型用線的經典范式之一。

      早期于闐畫派以人物題材居多,造型受漢地文化影響,具體來說是兩漢畫像磚與中原壁畫、帛畫、漆畫。這階段的人物形象沒有成熟期于闐畫派那種“凹凸洇染”的感覺,主要由線條主導人物造型。從宏觀的歷史視角來看,于闐畫派是中古時代東西方文明相遇的結果,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髙峰。

      巫新華說:“達瑪溝佛寺畫的繪畫技法,簡單概括就是‘凹凸法’與‘鐵線描’的有機融合,是具有本土情調和地方特色的一種古典繪畫的表現技法。它使主體人物形象生動,體積感強,畫面具有感染力?!?br/>
      據了解,于闐是我國古代西域大乘佛教中心,也是中原大乘佛教的策源地。于闐佛教藝術的“于闐畫派”風格深遠地影響到我國乃至東亞佛教藝術的發展。(本報記者 王瑟)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