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易學專家齊聚寧夏研討中華易學文化精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8-28]
寧夏中衛8月27日電 (馮昶)第二屆中國六盤山國際易學研討會,8月24日至27日在黃河之濱的中衛舉行。大會倡導易學界同仁繼往開來,讓中華易學文化服務社會,造福人類,走向世界。
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地區以及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法國、新加坡等300多名易學專家,匯聚六盤山下,研討黃河文明與易學文化的淵源關系,研討交流如何深入研究、挖掘中華易學文化的精髓和價值,研討交流華夏易學文化如何創新發展、服務社會、走向世界等問題。
論壇組織者收到各類論文170余篇,其數量之多、內容之廣、論點之新,均令人欣喜。與會者達成共識,中華歷史源遠流長,黃河文明經久不息,易學文化博大精深。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的繁榮、昌盛,文化軟實力的崛起,一個華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偉大時代已經到來。
大會期間,共舉辦了13場分別以《人與自然環境》、《易經科學預測、決策》等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會。來自江蘇的朱禮軍,窮10年之精力,專注于周易經文的注釋解惑,寫就90萬字的讓平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平民易經》,受到廣泛關注,他這次應邀在大會發言,反應熱列。來自江西的養生專家劉鑫,把易經理論與中醫精髓結合起來,用于臨床實踐,這次也應邀赴會講授30多年的研習心得并現場解惑度眾,技驚四座。俄羅斯30多歲的金發女郎奧克薩娜,鐘情于中國易經,而且很有研習心得。這次應邀到中國來參加易學論壇,就俄羅斯的城市風水作了專題精彩發言,贏得滿堂掌聲。
國際易學大會會長、臺灣正先書院院長邵崇齡應邀到會,并就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成績與問題、方向與發展等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邵崇齡先生認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易學研究主流是健康的,成績是主要的,但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易學同道們還要繼續努力。
大會主席、國際易學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寧夏易學研究會會長王少英向與會者指出,易學研究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要與時俱進,與現代科學、經濟社會接軌;要堅持“進德修業”,修好道德和人品??朔透讓W界的“劣根性”,使易學文化在惠濟民生、造福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