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的槨木原地脫水完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18]
出土過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大型成套編鐘的曾侯乙墓,其墓坑槨木原地脫水工程日前完工。文物專家稱,此舉開創了世界古墓木槨原地脫水的先河。而同時,這一工程的完工,還使原深達13米、被4米多深的水浸泡,有“水晶宮”之稱的曾侯乙墓地,再見天日。
據湖北省有關文物專介紹,出土文物難保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工作者。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博物館館長陳中行經歷15年研究,發明了可以有效對小型漆器進行脫水處理的乙二醛法。
曾侯乙墓1978年主棺出土后,乙二醛法無法處理重達七噸半的外棺(考古學上稱?。┖投嵃氲膬裙?。為了保護棺槨,工作人員每天往主棺上噴兩次水將棺木浸透,每次要噴一個小時,每天大約需要四五噸。1992年開始,陳中行歷經六年時間,對原方法進行了改進,成功地實現了對主棺的脫水處理。而由于對脫水技術把握不大,再加之缺資金,槨木一直采用水浸辦法保存。由于經過長年浸泡,槨木表層已輕微腐蝕并逐漸變形開裂。
199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專家的指導下,隨州市文物局開始對曾侯乙墓木槨進行搶救性保護。他們在墓坑的東、西、南三面挖隔水溝,截斷地下水進入墓坑的通道,在槨木自然風干后,運用調制的化學藥劑噴灑槨木,將槨木凝固在一起,避免了槨木的自然風化、扭曲和開裂。
目前,曾侯乙墓面積達500多平方米的木槨已基本脫水完畢,木槨軟腐木質已逐漸變硬,顏色慢慢恢復到原來的色彩,裂紋也在慢慢縮小。隨州市文物部門表示,在文物工作者對文物進行復制復原工作后,曾侯乙墓地將向游人開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