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七年內搶修七座陵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18]
為了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切實做好明十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整治文物環境,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3月10日,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在明德陵恩殿遺址前舉行明十三陵德陵搶修工程開工儀式,拉開了有計劃地搶修明十三陵古建文物新的一幕。
明十三陵德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區,地處潭峪嶺的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該陵始建于天啟七年1627九月,歷時五年,于崇禎五年1632二月竣工,占地50畝,耗資白銀200萬兩。建有無字碑、恩門、恩殿、三座門、欞星門、陵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地面建筑和其它附屬建筑以及排水系統,在十三陵各陵墓中為中等建筑規模。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歷史上的人為破壞,德陵的損壞程度已十分嚴重,急需搶修。
?。玻埃埃蹦辏翟孪卵?,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成立了德陵搶修工程領導小組,明確劃分了每位成員的工作職責,著手搶修德陵的各項籌備工作。聘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國家級規劃建筑專家鄭孝燮、國家級建筑大師張開濟、著名古建專家杜仙洲為明陵搶修工程顧問,由北京市文物建筑保護設計所進行設計。
德陵計劃搶修項目為:規整加固陵前石橋內券和無字碑底座;修復恩門,規整月臺、恩殿遺址,對現存殘墻做遺址保護;大修明樓、三座門,規整方城臺面和馬道,修復寶頂排水系統;修復寶城墻、啞巴院,填補寶頂裂縫;修復陵墻墻頂、規整墻面;修復陵內、寶城兩側和陵墻東側排水系統。
德陵搶修工程概算資金為3800萬元,除國家文物局撥款100萬元外,其余為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自籌資金,資金主要來源為特區所轄定陵、長陵、居庸關長城、神道4個景點2001年門票調價后所增加的門票收入。此次德陵搶修工程,只是保護性搶修,搶修后同思陵、獻陵一樣,暫不對外開放,仍然實行封閉管理。
保護文物、合理利用,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肩負的重要責任和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多年來,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在市委、市政府和昌平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本著對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始終把文物保護工作做為重中之重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和資金的投入。先后實施了昭陵、神路、獻陵、思陵、銀山塔林、居庸關長城、定陵地下宮殿出入口改造、未開放陵寢封閉管理等文物保護工程。同時,每年還安排一批零星文物保護項目,使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所管轄的文物得到有計劃、有步驟、有效果的保護,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文物局、昌平區委、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這次搶修明德陵工程只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搶修工程計劃的第一步。從現在開始,到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前,計劃用七年的時間,對尚未修繕的七座殘破陵寢進行搶修。德陵的搶修,不但使這一國家重點文物得到更為有效、合理、妥善的保護,同時對明十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弘揚明陵歷史文化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ㄍ?燕 李述生) 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