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美術陶瓷浮出水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5]
對陶瓷研究和收藏者來說,200年前的乾隆朝瓷器是最熟悉不過的,而有50年歷史的新中國陶瓷卻是最陌生不過的了,除了家里的餐具和各種形狀的白悉毛澤東塑像,大家對其他新中國精制陶瓷美術作品幾乎茫然無知。展覽、出版和研究對這個領域也極少關注。
在近來拍賣會的日常征集工作中,工作人員遇到了多件制于上世紀50年至70年代的多個品種、多咱裝飾風格、多種款識的新中國陶瓷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特殊的工藝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市場反應也認同了這種新鮮感。近幾期“小拍”陸續推出的一二十件作品全部成交,并達到民國時期的中檔瓷器的價位。
如一件粉彩蘆雁圖建國周年紀念瓶和粉彩雪景人物盤為1950年和1952年的作品,底款分別為“建國瓷業公司”和“景德鎮市工藝美術合作社”,帶有較強烈的民國“珠山八友”風格。鄧必浩繪的雪景人物盤無論人厚厚的粉料霍積法和山石樹木的構圖上來看,都嚴謹地遵循了民國雪景大師何許人的法度。只不過人物們脫下長衫換上中山裝,拋卻釣竿挑起扁擔搞生產,于是“獨釣寒江雪”的文人雅趣就變成“戰嚴寒,斗風雪”的大生產景象。
作于1963年的彩繪學習雷鋒盤,底款為“輕業部陶瓷研究所”,顯然已與從民國沿襲而來的私人公司和公私合營的“合作社”拉開了距離,工藝風格也遠離景德鎮傳統,很像一幅水粉宣傳畫的陶瓷翻版。
制于“文革”后期的彩繪喜鵲登梅筆筒,采用在低溫彩上再罩透明的新技法,并于釉下暗刻填白粉飾以毛主席詩詞書法,底款為“中南海西花廳珍品”,其制作精細程度頗有新中國“官窯”氣息。而“喜鵲登梅”的傳統圖案和毛主席書法的結合則較自然地兼顧了傳統和現實。
李移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