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檔案館特藏庫首次開放 清末重臣日記現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6-11]
昨天是國際檔案日,北京市檔案館對外展出了18709件檔案,檔案涵蓋城市建設、醫療衛生等方面。
參觀的市民除了可以參觀市檔案館的特藏庫、看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檔案外,還可以在現場修復老照片、體驗修復紙質的檔案過程。
20分鐘修復老照片
昨天開放日,市檔案館特意安排了一個互動環節,即為預約的市民修復老照片。
一位中年人拿出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照片上隱約可以看到幾個大人和一個小孩。
中年人說,照片中的小孩是他父親8歲時的照片。
工作人員將照片掃描進電腦后,通過軟件對照片進行修復。20多分鐘后,修好的照片被打印出來。
雖然照片上的人物相對模糊,但比舊照要好很多,中年人表示很滿意。
工作人員演示修補檔案
在檔案館三樓,工作人員現場為市民演示一張紙質檔案的修復、裝裱過程。
工作人員輕輕地拿起一頁泛黃的檔案,扣放在平滑的臺面上,用毛筆蘸酒精擦拭除菌消毒,再用噴水壺均勻噴水潮潤、展平檔案。隨后,又用排筆在檔案背面刷上稀漿糊,并取出一張材質、顏色相近的宣紙,把檔案上的破洞修補上后,再覆上一張薄薄的皮紙,用棕刷細細刷勻、趕出氣泡。最后,工作人員將修裱完畢的檔案上墻“晾干”。
工作人員稱,等檔案干了,才能下墻、切邊、裝訂。
在現場,有市民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體驗了一把修復檔案的過程。
特藏庫首次對外開放
昨天,市檔案館特藏庫首次對外開放,展出了《京張路工撮影》、乾隆“人事調令”等58件珍貴檔案。
其中一件檔案為“那桐日記”。那桐在是清末重臣,1900年任總理衙門大臣?,F存于清華大學中的“清華園”、“清華學堂”匾額,為其親筆題寫。
“日記”內容起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止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完整記錄了晚清及民國初年政治、外交、軍事及官僚日常生活,為研究晚清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 揭秘
1958年
井岡山牌轎車剛試制即停產
1958年6月,北京生產的第一輛被命名為井岡山牌的轎車制成。當日該廠召開了慶祝大會,一張舊照片記錄了當年汽車下線后、市民興奮拍手慶祝的畫面。后來,干部和職工全力奮戰,只完成了3萬多輛。這個車型因未經鑒定,技術不過關,工廠又不具備批量生產轎車的條件,在小批試制后就停止了生產。
1979年
復興門路口流量最大且暢通
本次解密檔案中有不少和交通有關的。其中一份1979年3月16日的市城市規劃管理局檔案寫著“復興門路口的交通量超過西單路口,躍居全市第一,交通仍然暢通無阻”。
檔案中還有兩張手寫表格,詳細填寫了東單、西單、西四、大北窯、復興門和阜成門的車流量,路口的自行車是小汽車的7倍以上。
1979年
科協打報告申請摩托車
上世紀80年代初,物資供應相對比較匱乏,那個年代各部門的檔案很多都是向上級打報告“要東西”。
1979年,北京市科協只有兩輛小車,因經常接送年老體弱的學術報告人及科技進修學院教師,因此,給科委打了份報告,“懇請撥給科協摩托車一輛,做交通專員用車”。(記者林野 黃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