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發掘唐代的建筑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18]
正在此間實施搶救發掘的中國考古專家說,他們首次發掘出三峽庫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唐代建筑遺址,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庫區發現的惟一一處這樣的遺存。
地處長江北側支流小江南岸的云陽縣高陽鎮的明月壩遺址上,散布著不惹眼的田地和稀疏的農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副教授、考古發掘領隊李映福指著這一歷經江水沖刷而成的臺地說,明月壩地面下掩埋著一座距今約1300年的中晚唐時期建筑遺址。
這一遺址位于三峽庫區二期淹沒線下,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后這里將被江水淹沒。到今年底,考古人員必須完成對這一遺址的發掘工作。據了解,隨著大壩蓄水成庫日期的臨近,為了盡可能地搶救埋藏于地面下的古代文化遺存,眾多考古單位云集三峽,對上千處文物點進行搶救發掘與保護,總投資預計逾10億元。
由四川大學考古系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兩年前開始對明月壩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鉆探顯示,明月壩遺址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目前已經發掘了面積13000平方米的遺址,共清理出20余座唐代建筑、20座墓葬以及道路、灰坑等遺跡,出土了唐代中晚期風格的佛教造像和“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錢幣,以及大量的瓦當、瓷器等遺物。
據介紹,明月壩唐代建筑用材講究,開間大,規格高,有十分明顯的峽江地域特點,普遍使用石材,不用磚,臺基用石條包邊,踏道用石板鋪砌,墻基用石塊或石條壘成。這些建筑布局整齊,專家們初步推定該建筑遺址的年代為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其中部分建筑沿用至宋。
史料記載,與明月壩遺址相距約15公里的云安鎮漢代伊始就是重要的鹽場。唐順宗三年增設云安監,管理鹽政,成為唐王朝最重要的鹽場之一??脊艑<艺J為,明月壩遺址有可能就是云安鹽外運的集散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