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南宋官窯的探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18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我在香港一家古董店獲得一件有朱沙沁的小洗,疑其為南宋官窯,唯在明代萬歷年間收藏家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有著錄,稱其為「桶子箍碟」。

      小洗經清洗過后專塵持往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請宋瓷專家給意見,故宮專家斷為贗品。專家的意見是「重量不合」。

      居逆旅中,有經常在光華商場「覓寶」的同道來訪及出示藏品,請示鄙見,有一位見到我所持「桶子箍碟」后,稱說這種「香煙缸」式東西應該在光華商場找得到,果然第二天就覓到同樣的小洗一大堆來……

      自此之后,我就被卷入一場夢魘似的購藏狂熱中,執筆草此文時,剛好是距發現宋官瓷於臺北光華商場整整二年,而購藏卻還在繼續中,并邀請有緣人也參加購藏行列。

      因為臺北光華商場出現的南宋官窯瓷之多,多得使人觸目驚心,雖然夾雜的大量贗品仿器中。但是對宋瓷有基本認識的,略加辨認,還是能區別真贗的。

      所以,在二年以來,曾經以圖片資料請教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實物并贈件而請教過杭州郊壇官窯博物館及浙省境內之專家。持實物請教香港中文大學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倫中國瓷器專家和著名的古董商、收藏家……很抱歉,其所獲的結果,使我想起百年前顢頇的晚清政府時代,光緒廿六年也即一九○○年間,王圓道士在敦煌石窟發現千年前的中華文化瑰寶四萬卷唐與五代藏經與絹本佛畫。在英國人斯坦因(AurelStein)與法國人伯希和(PaulPelliot),以極低代價售去這些文化瑰寶。之后又有日本人大谷光瑞、吉川小山郎、俄國人SergeiF.Oldenburg,美國人華納爾(LangdonWarner)等來覓寶而去一事。這一中國的不幸事件,英人霍布科克(PeterHopkirk)專書稱之為「絲綢路上的洋鬼子」。

      但是今時的「敦煌學」的研究者,中國文化大學的金榮華,對當年發生此事有一段持平之論謂:「……王道士限於本身的學識和見聞確如斯坦因所說,對這批文物的學術價值一無所知,而且終其一生也似乎沒有真正的有所知。然而,對當時那些知識比他豐富,見聞比他廣博,社會地位比他優越的許多人中,確實了解這批文物之學術價值的又有幾人呢!」

      我在兩年來持這些官窯瑰寶向「地位優越的」高明請求切磋,北京之問訊如石沉大海,郊壇官窯博物館有語焉不詳的十條書面意見,并斷定是明代仿宋制作,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有去自臺灣的中國古瓷專家,認為這些廉價貨怎麼會是南宋官窯?肯定是近代仿制的贗品。香港中文大學認為可作熱釋光科學測試。但是對瓷器作熱釋光偏差而失準一事恕不負責。

      英國這個對中國古瓷認識較深的地區,正好北京有二位頗負聲譽的古瓷專家曾、錢二氏移居倫敦并作古瓷鑒定工作,對我出示的宋瓷,認為不是真品;理由是因為中國境內甚多,在安徽、揚州、廣東、浙境中只要幾百元都可以買得到。

      我卻并未如有些同道的勸告,因此而「省點金錢與精神」罷,更在經濟上羅掘成空,繼續在許多譏誚與無比精神壓力之下搜購這批不知還有多少數量的官窯瑰寶,原因是我見到更多、更廣、涵括南宋一百三五十年,不同時期的珍貴異常的藝術性極高官窯古瓷,不只是曠世奇遇,與這些瑰寶同處時并不寂寞,因通過古瓷的「時光隧道」去解讀這上面的藝術語言是一種無比的知識尋求快樂??上邢?,因我正在著述宋瓷研究專書,宋青瓷研究第一冊《拙稚之美話宋瓷》已由香港中華書局發行。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珍寶流失國境內外,事實上這一批瓷器的數量,不會比當年王道士見到的敦煌經卷佛畫更多,約模估計,只及經卷帛畫四萬之數的什一。

      但是有感於中華民族對前人文化的漠視,與一貫唯利是圖的墮落性格。王道士時代距今剛好百年,這一世紀光陰掌握文化高層的領導者,可說仍是十分相似,無知與錯漏,有時尤甚於王道士之流。

      這二年來,因在采購南宋官窯時,個人經濟力量不足以應付時,希望寶器聚於相知友儕手中,也曾慫恿若干同好共同「覓寶」。直至有一位有財力且不斷在以低價購自以為對的元青花釉里紅仿品的同道,試購一些廉價南宋官窯收藏,不意這位著意於發橫財的藏家道:「即使是真的南宋官窯又有什麼用?物以稀為貴,數量這麼多,也不值錢?!褂值溃骸盖f不要向別人說是光華商場地攤上買來的呀!人家多少十萬百萬買古瓷,你這些幾千幾百元的東西,不會有人瞧多一眼的?!?br/>
      這種唯利是圖心態,竟無視於這些古瓷瑰寶,有當年制作者用窯火煉時幾經艱辛的心血結晶與累積經驗的創造歷程,器物形成時手力磁場留下的痕跡,國人稱之為「氣」,由而構成的優美具神采的線條,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同時發現到中國的古瓷文化的辨認,近百年來如果沒有西方及日本藝術愛好者的抬舉,單靠兩岸一批「不肖子孫」,該全已消匿湮沒了。

      有人因其乏利可圖而棄之如蔽,任意糟蹋視作垃圾,令人感到中華民族對古人遺留的寶貴藝術文化那種墮落的破壞性而齒寒。

      我的第一階段南宋官窯青瓷展覽,是選梅子青翠青瓷為主,是為遷就一般易於接受的觀賞者。

      收藏展覽純為學術研究,除廣邀古瓷同好,并請諸先進予直率的意見,若有評者指展品是「仿品」、「偽器」、「贗鼎」的率直評語,皆能接受。

      因確信時間將會是最好證明,我個人的生命或恐有限,有「時不我予」可能,而南宋官窯的研究起步伊始,將會證明這十馀年來是未嘗浪費生命於古陶瓷的追蹤與鉆研中,為后來學者提供初級臺階,展開更廣闊的真知灼見視野。/方龍驤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