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彌散與生成—潘公凱藝術展”將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3-31
    2014年3月28日至5月4日,浙江美術館將推出大型展覽“彌散與生成——潘公凱藝術展”。本次展覽以研究和反思為目的,在“彌散”和“生成”這兩個關鍵概念下,指向核心的問題意識,以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引發討論、批評和爭辯,拋磚引玉,在當前文化情景中增添學術氣氛。

    彌散:對當下文化藝術情景的診斷

    “彌散”(英文:Dispersion)是現代熱力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這個概念被用來描述在封閉空間中的熱能流動的過程。熱力學第二定律規定,熱能永遠都是從熱處傳遞到冷處,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并且總是帶來“熵”的增加。因此,在一個存在熱能級差的封閉空間中,熱量總是趨向平均分布,最終達到高熵的狀態,不再有任何熱量的流動。這個過程,就是彌散的過程。

    潘公凱在對20世紀文化藝術的全球流動和影響的思考中,發現文化能量的流動方式也遵循著“彌散”的規律:文化影響總是高文化勢能的區域向低文化勢能的區域擴散。這種趨勢早在古希臘藝術的羅馬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但20世紀因其更加發達的信息流通網絡讓這種文化的彌散更加迅速。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文化藝術從中心區域(主要是西方國家)迅速向周邊區域擴散,帶來了視覺文化與體系性知識快速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在此過程中,歷時性的思潮流派演進轉變為共時性的多元因素雜存。體系性的知識積累進一步結構混溶,形成碎片化、拼貼化、扁平化和通俗化的全球新文化藝術彌散景觀。

    文化彌散是全球化不可避免也無須避免的積極現象,它帶來了世界文化的現代化,全人類無疑都從中受益。但從大跨度的時空觀而言,不斷地尋求與建構某種和彌散、高熵相對的聚合、負熵的涌流,是必要的平衡和補充。

    生成:一種文化理想和實踐

    在“彌散”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文化藝術中有新的生成,這是潘公凱藝術思考和實踐的出發點。彌散的勢不可擋使生成變得困難,但也使之成為真正值得全球視野的藝術家們努力探索的目標。

    生成需要生長點,這個生長點必然是現實環境的需求,也自然須從古今中外的文化積累中去找尋。生成也需要生成的方法,這既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融會貫通,也需要宏觀思考、把握與體系性建構的綜合能力。生成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不斷自我質疑、試錯、調適和生長的過程。生成的動力或意志,源于問題意識,但卻不局限于某一個答案,而是指向開放性、過程性、互動性和演化性的有機體,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生成這四個要點:生長點、生成方法、生成過程和生成動力,在本次“彌散與生成:潘公凱藝術作品展”中得到全面體現。潘公凱從水墨、裝置、史論和建筑四個生長點出發,以跨學科跨領域的生成方法,在核心問題意識的驅動之下,著力進行了新的建構工作。本次展覽正是潘公凱在上述四個領域心血建構的成果呈現;更重要的是,本次展覽以作品文獻之呈現,展示潘公凱自己問題意識的產生和作用,并且以開放的姿態面向包括藝術家自己在內的所有人,試圖引發對展覽乃至其所指宏觀文化問題的思考、批評、反撥與深化。因此,本展覽除體現了潘公凱自己對“生成”的著力之外,自身也擔當一種生成因子的作用,在彌撒的文化藝術情景中,激發新的文化勢能的產生和文化立場的激蕩。

    展覽內容:水墨畫、裝置、史論、建筑四領域的精彩呈現

    “彌散與生成——潘公凱藝術展”展覽占據浙江美術館1、2、4、5、6號展廳,整個展覽分為水墨畫、裝置、史論、和建筑四個板塊,其中水墨畫51件,書法10件,裝置2件,建筑模型6件,史論1件,共計70件,水墨作品《清香圖》捐贈浙江美術館收藏。

    水墨部分名為“筆墨與人格精神”,位于4、5號展廳,展覽的主體是潘公凱創作的25米水墨長卷,以及30件水墨精妙的作品,這部分是對傳統筆墨精神和修養格調的理解和的當代呈現。裝置部分名為“錯構與轉念”,位于6號展廳,展示潘公凱新近創作的兩件裝置作品,是西方當代藝術的構成要素和東方人文情懷的意象化統一,體現了關于西方當代藝術的不同于阿瑟·丹托和漢斯·貝爾廷的東方建構;史論部分名為“自覺與四大主義”,位于2號展廳,集中展示潘公凱的理論研究文獻,特別是展線近100米長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圖鑒》文獻成果展。這是他將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納入現代性題域進行分析,用現代性研究的框架完成新的理論建構。建筑部分名為“生成與營構”,位于1號展廳,展示潘公凱的建筑設計方案,其中包括他為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的方案模型,反映了他將建筑中實驗性、藝術性的維度與實用性緊密結合起來的努力實踐與探索。本次展覽除了這些重要的作品以外,展示空間中還穿插有藝術家的相關影像、文獻和手稿,可以說是從各種角度全面呈現潘公凱藝術思考與實踐的研究型展覽。 出版物與學術活動:展覽的有機延伸

    配合本次展覽還將出版一套四本的展覽文獻圖錄,該圖錄與本次展覽的四個部分相互呼應,分別名為《筆墨與人格精神》、《錯構與轉念》、《自覺與四大主義》、《生成與營構》。四本圖錄除了收錄展覽作品圖片以外,還集中整理刊載了近年來潘公凱與其他知名學者撰寫的理論研究和學術評論文章,以及潘公凱與學者、學生、同行的多次重要的學術談話。這套圖錄將是對展覽重要的補充,也是系統研究潘公凱藝術思行的重要參考文獻。

    展覽期間,主辦單位還將于3月29日和30日兩天在浙江美術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行潘公凱藝術展學術研討會,屆時將有國內外重要藝術家、專家、學者參與,將圍繞本次展覽提出的問題和思路進行深入研討,并且和出版物一起形成本次展覽的有機延伸。

    藝術家簡歷

    潘公凱為著名藝術家、美術理論家、教育家,連續在中國兩所最重要的美術學院(中國美院、中央美院)擔任院長,主持并領導了兩所學院的跨越式發展。八十年代以來,潘公凱提出的中、西兩大藝術體系“互補并存,雙向深入”的學術主張,在中國美術界頗有影響。其裝置作品《融》曾參加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其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氣勢磅礴、格調高雅、意境深遠,既保有了傳統文人畫筆墨書寫的精妙趣味,又與現代建筑展示空間形成絕佳的融合互動,具有獨特的現代審美情趣和藝術張力,堪稱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與典范。曾在紐約、舊金山、巴黎、威尼斯、布拉格、東京、香港、澳門、臺北、北京、上海等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廣獲好評,作品被各大博物館、藝術機構、私人藏家大量收藏。著有《中國繪畫史》、《限制與拓展》、《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潘天壽評傳》等。主編《現代設計大系》、《潘天壽書畫集》、《中國美術60年》、《潘天壽全集》等大型畫冊叢書,其中《現代設計大系》、《潘天壽書畫集》獲國家圖書獎。近十年主持《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大型學術課題的研究和撰寫,并于2012年發布50余萬字的課題成果專著及近200萬字的課題研討會論文集,對于中國近代以來的美術歷程及其中涌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系統回顧和梳理,給20 世紀中國美術歷程做出了深入的論證,在中國文科學界具有重要影響。1991年被評為有特殊貢獻知識分子;199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任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副院長、歐美同學會海歸美協主席、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教育部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評審委員、教育部科技委能源與土木建筑水利學部委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