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成:閱讀讓繪畫更有味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2-28]
和張培成老師相識已有十多年了,但真正交流的機會并不多,回想起來也蠻有趣,我們兩次深談都不約而同地將話題定格在藝術與閱讀上。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張老師任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正好有場法國藝術家作品展的相關目錄冊找我去翻譯,借此,我們便有了一次關于法國現代派藝術背景的探討;第二次則是去年本報舉辦“夜光杯全國書畫大獎賽”中我們一同擔任繪畫組評委的時候,出于對某藝術書籍的不同觀點及不同側重的愛好,我們一聊就停不下來。
創作與真實是兩回事
記者:現在能堅持閱讀、善于閱讀的畫家越來越少,很多年輕畫家只畫畫完全不看書,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把參加藝術類高考當成彌補差成績的手段。對于您來說,閱讀對您的生活和創作有什么樣的影響?
張培成:我從中學起就喜歡看書,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不少好處。有時候看到一些美術現象,或者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恰好與曾經看過的書中內容相符相通時,就越發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藝術家就需要大量閱讀、補充,才能保持進步。
借這次本報書畫善會會員采訪的機會,我們聊天的話題還是離不開閱讀,我們不僅都是離不開書的“書蟲”,并且都是傳記文學的忠實讀者。張老師說,他退休以后最享受在陽光下讀書的時光,不但愜意而且充實。其實,張老師的閱讀習慣早在他讀中學的時候就開始養成了,那時候他就對藝術相當感興趣,可惜在那個年代,美術相關的書籍特別稀少,所以只要是能找到的他幾乎都讀過。這些積累對他日后的創作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他曾讀過王朝聞的《喜聞樂見》,里面曾經提到一件劉胡蘭雕塑,曾被用繩子固定在廣場上;可是在廣場上這根繩子顯然與環境無法和諧起來,最后被去掉了。這個故事也給張老師的創作一個啟示:創作與真實是兩回事?!俺俗x書,我還喜歡出去玩、旅游,因為這樣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在畫畫的時候也能表達更多東西。
由此,我們又談到了最近的藝術高考話題,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由衷地感悟多讀書才能讓藝術創作不斷進步?!艾F在的藝考重視繪畫忽略文化考是很不應該的,很多人甚至在院校畢業后,就從此和書本‘再見’了。其實繪畫不是單純地把東西畫下來,僅僅反映真實有攝影不就夠了?藝術繪畫是要去發現生活、自然中一般人察覺不到的美,再將其傳播出去,讓人有不一樣的體會。閱讀能讓繪畫高于真實?!?br/>當代視覺應審美變通
記者:創作過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藝術家不少,您的作品卻相當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是中國畫卻既現代又抽象,用夸張的變形完成大寫意和小寫意。將歷史題材以如此形式加以表現,是否感到矛盾?
張培成:按理不矛盾。很多人覺得會產生矛盾,是因為已經定勢地將歷史題材作品與寫實畫上等號了,如果這么理解,那么攝影豈不是更快更簡單?在創作之前,先問自己:“為什么而畫?”不斷創新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審美要求。
張老師的國畫作品有些與眾不同,他的寫意、變形,不是刻意沿襲傳統國畫,還略帶有西畫的抽象圖式,屬于他個人的獨特與堅持卻是顯而易見的。他的創作方式講究和諧,畫面結構豐滿,注重對于畫面上大的整體關系的把握,而相對的一些局部結構往往是點到即可,落筆時的一氣呵成使他的每一個筆觸都顯得輕快自如。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有時候一個落筆的失誤就會讓他將畫紙一揉,重頭來過。他創作的重大題材作品《五卅慘案》不僅原作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還應邀為中華藝術宮又作了一幅,即便是這樣受到好評的作品,他卻還是連稱“遺憾”,總覺得還未完成,這正是他對創作永無止境的追求。
張老師對創作形式并不拘泥,唯有兩點是他繪畫絕不放棄的原則:一是必須畫當代,反映現實才有意義;二是定位在中國,這才能使國畫具有文化深度。在他看來,國畫使用水粉也好,圖式受西畫影響也罷,都是迎合當代視覺審美的變通。相反,他絕不滿足于一成不變的繪畫狀態,還沒下筆就已經知道畫好會是什么樣子,那有何新鮮感可言?“我喜歡大概有個想法,然后在畫的過程中可能不斷改變,甚至最后作品和最初設想很不同更好,這樣的過程充滿對自己的挑戰,創作才會愉快?!?br/>全身退下真的很開心
記者:您曾經做了劉海粟美術館館長將近9年,期間更多地是在為別人服務。如今退休了,應該能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了,而當時擔任館長的工作與藝術創作之間是否沖突?
張培成:當時最大的缺憾是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畫畫上,當時的創作真的是爭分奪秒趕出來的,一有時間就畫,閱讀活動就只能讓步了。不過當館長也有好處,讓我有機會結識了不少年輕畫家,我從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多新鮮的思想。
如今退休在家的張老師坦言“真的很開心”,因為他能卸下管理美術館時的焦慮和壓力,有時間真正為自己而畫,盡管今年已經66歲,但他認為自己正是壯年,并不斷地在進行創作。
雖然當館長勢必會犧牲作為畫家的創作時間,但那段經歷卻也讓他得到了許多別的收獲。比如,通過美術館的展出活動,他和一群年輕畫家成了朋友,“我和他們的交流學習是相互的,所以我從來不以長輩、老師的身份跟他們交流,而是很平等的關系?!绷硗?,館長的經歷也讓張老師有了更廣的接觸面,擴大了視野,也讓他的創作立足點更高。
談到“館長”不得不犧牲畫畫的時間,他也感嘆道:“雖然從畫家個人角度在精力上影響太大,但從工作上講館長確實需要對專業很懂、涉獵范圍廣才行?!本驼f館內收藏,在張老師擔任館長期間,曾經收藏了不少著名畫家的作品,尤其是現代部分,而且不少是以“人情價”收進的。按照張老師的觀點,美術館對外起到的是教育功能,對內則肩負著將美術史以物質形式保存下來的重任。今天的畫作,很可能就是百年后的傳世經典,以現在能看到的美術史為例,很多藝術家以及作品雖有留名,卻沒能留畫,多令人感到遺憾。如果館長夠懂行,才能以敏銳的眼光發現那些值得收藏的作品,讓美術館成為未來的“實體”美術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