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十三陵申報世界遺產能否成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06
      焦點直擊
      3月10日,明十三陵之一的德陵開始修繕,自此以后尚有6座明皇陵將在2008年前陸續整修完畢。這是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首次整修十三陵后25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整修,預計投資3億元人民幣。此次整修的一個重要背景是: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上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已正式啟動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
      日前,記者在德陵看到,破敗的明樓搭起了腳手架,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著。十三陵特區的同志說,歷時一年半的德陵搶修將耗資3800萬元,修繕后仍然實行封閉管理,暫不對外開放。德陵位于昌平天壽山陵區,地處潭峪嶺的西側,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
      耗資3800萬搶修德陵
      說起德陵的典故,昌平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的專家胡漢生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修建時熹宗剛剛過世不久。崇禎皇帝登基時,明王朝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營建德陵遇到了不少難題,最主要的是財政匱乏、資金短缺,營造定陵、長陵時所需白銀都在800萬兩以上,而崇禎皇帝只撥給50萬兩白銀,這對營造一座皇帝陵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工部向皇帝建議向各州縣加派,“大者派二百二十兩,中者一百幾十兩,小者派一百兩?!蓖瑫r開納事例銀,各府、州、縣的官員因政績不佳、辦事疲軟被查處的,都可以納銀官復原職。明朝修建皇帝陵墓,最初取于國庫,中葉出現“賣官營陵”,到了營建德陵時,捐助、加派等各種手段全部上陣。營陵費用的這一變化,是明王朝由盛而衰的縮影。
      德陵始建于天啟七年(1627年)9月,歷時5年,于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占地3.33公頃,耗資白銀200萬兩。建有無字碑、三座門、欞星門、陵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地面建筑和其它附屬建筑以及排水系統,在十三陵各陵墓中為中等建筑規模。德陵的總體布局仿效昭陵,但寶城內的琉璃照壁和牌樓門前的三座門都是仿效慶陵。
      德陵損壞已十分嚴重
      歷史上,德陵是個多災多難的皇帝陵。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派兵大舉進犯,攻陷昌平州,并摧毀了德陵,此后崇禎帝對德陵進行了重新修繕。清乾隆年間修繕德陵時,把德陵規??s小,與明朝原制發生了較大變化。
      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德陵的損壞程度已經十分嚴重。記者走在德陵明樓下,只見當年的金磚已經一片斑駁,而寶城隨時都處于坍塌邊緣,陵墓入口處的金剛門則磚瓦滿地,一片破敗景象。
      德陵以及其它幾座皇帝陵的搶修將怎樣進行呢?文物專家告訴記者,十三陵的大規模搶修并不是讓它“返老還童”,而是讓它“益壽延年”?,F在已經不存在的恩殿等將不再恢復。此次搶修德陵項目,包括規整加固前石橋內券和無字碑底座,規整月臺,大修明樓,修復寶城墻、啞巴院等。
      此次搶修明德陵工程只是十三陵搶修工程計劃的第一步,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的同志介紹,從現在開始到2008年,計劃用7年的時間,對包括德陵在內尚未修繕的七座殘破陵寢進行搶修。
      北京已有五處世界文化遺產
      此次大規模整修十三陵的重要背景是: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上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已正式啟動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拔覍κ昴軌虺晒ι陥笫澜缥幕z產充滿信心。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北京繼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后的第6處世界文化遺產。而目前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地名單的,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已有28處?!比涨?,昌平區分管旅游工作的常務副區長兼昌平區申報組副組長董瑞龍對記者說。
      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道:明朝的帝王共有16位,其中除第二帝惠帝朱允(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年號建文)因叔侄皇權爭戰下落不明、沒有陵墓外,其余15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后稱帝南京,陵墓建在南京(即南京城外鐘山腳下的孝陵);其余14帝陵均在北京。景泰皇帝朱祁鈺由于英宗復辟后被廢為王,死后以王禮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間憲宗為其恢復帝號,王墳因之改為帝陵,時稱景皇帝陵寢;而另外13位皇帝全部葬在了北京城北約50公里的天壽山腳下,形成了一處陵區面積達120余平方公里、規模宏大的帝陵墓葬群,這就是明十三陵。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皇陵建筑群,有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原始條件。
      十三陵符合五項標準
      此外明十三陵也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優秀范例。它是明朝200余年歷史中國建筑藝術的杰作和陵寢規劃與建造的最高代表,既沿襲了前朝制度,又有創新,并對清朝帝陵的陵寢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還涉及23位皇后以及與殉葬制度有關的皇妃,它記載著明朝的大部分歷史。所有這些條件,符合了世界文化遺產6項標準中的5項,還有一項是環境,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
      據董瑞龍介紹,為了這次申報,市、區分別成立了申報小組,聘請羅哲文、鄭孝燮等國內頂級專家為顧問,有關單位已經進行了半年多的工作。今年2月1日,長達160頁的中、英文申報報告以國家文物局的名義送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快,這個月初就得到了好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認可了我們的文本,也就是說同意了我們的申報請求,明年就可以直接送達聯合國評審了。今年10月,聯合國有關官員將來十三陵實地考察。如果一切順利,明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在北京宣布:明十三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地名單。
      投資改造陵區內環境
      目前,昌平區和十三陵特區正針對尚未達標的環境問題緊鑼密鼓地工作著。
      首先是保護性規劃,按照聯合國的要求,對該地區的建筑實施控制,所有建筑不允許超過三層;而且所有建筑的整修、再建必須經規劃部門批準;涉及到的所有道路必須不穿村,現有道路沒穿村的按原來的格局整修,穿村的必須改過來。這個規劃必須本月內完成。
      規劃之后是拆遷,拆遷的原則是陵區百米內不再存在其它建筑物。
      還有就是環境的綠化美化。目前,拆遷后空地的綠化,政府已投入800萬元。下一步重點是周圍農村的改造。據介紹,目前在建設控制地區內有居民點34個,居民戶數8322戶,居民人數21371人。這些居民的生活以及所從事的農業耕作和林果經營活動,對遺產的管理和保護有一定的影響,雖然尚未構成較大威脅,但應該重視。所以,管理者將嚴格杜絕違章建筑,糾正極少量的違章建設行為。為保證陵區內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空氣清新,農戶不再允許亂堆柴草,更不允許臟水外流、垃圾亂倒。為了與皇陵的建筑色彩有所區別,農房將統一使用灰顏色的涂料粉刷。(據《北京日報》李硯洪、張軍/文)
      特別資料
      建國后多次修繕
      建國后,我國政府對十三陵的保護非常重視。1959年,長陵大殿遭受雷擊,周恩來總理非常重視,指示當時主管的北京市文化局撥款修復。
      對十三陵較大規模的修繕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投資50萬元修補長陵大殿;1983年,投資30萬元重新修復大宮門;1985年,投資20萬元歸安已經倒下的定陵大殿、二殿欄板。
      大規模地對一座皇帝陵進行修繕則從1986年開始。從這一年到1990年,對昭陵進行了一期修繕,恢復了明樓、恩殿、東西配殿、恩門、圍墻、金水橋、碑樓、排水系統等,從1990年到1992年又進行了二期工程,修繕了皇帝祭祖的宰牲亭,投資500多萬元。兩期工程完工后,昭陵成為按明制地面建筑最完整的一個皇帝陵墓。
      神路的修繕保護從1990年開始到1994年完成,總投資1000萬元。原來公共汽車可以從神路中間穿行,一期工程修了兩條路,讓汽車繞神路而行,同時建設了圍欄并綠化美化;二期工程按明制,從房山區特制一批青石板鋪設在神路上,從而恢復了神路原本的模樣。
      1993年獻陵雷擊著火,把明樓燒了,當年投入360萬元搶修獻陵寶城、明樓等。1993年至1994年,投資100萬元搶修思陵,修繕了圍墻等處。
                      廣州日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