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引發辯論:馬未都指上博行為像鬧事兒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2-22]
2月18日下午,劉益謙攜《功甫帖》在京舉辦媒體見面會,并在會上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現場鑒定《功甫帖》,以證明其為真跡。然而隨后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鐘銀蘭回應稱堅持認為《功甫帖》為偽跡。雖然此事件至此仍未蓋棺定論,但也在業內引發一場辯論,其中,中國是否應該成立權威鑒定機構以及博物館在文物鑒定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成為辯論的焦點。
爭論1
中國是否應該成立權威鑒定機構
文物真偽鑒定的困局一直存在,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第六期上發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指出,《蘭亭序》從書法到文章均為偽作。此后,啟功、李長路、章士釗、高二適等名家對《蘭亭序》真偽問題進行了公開辯論,雙方各執其理,這就是著名的“蘭亭論辯”。
此次《功甫帖》的真偽之爭同樣吸引了眾多藏家、業內人士的評論。在兩個月時間內,包括朱紹良在內的一批收藏家力挺《功甫帖》為真跡,而指出《功甫帖》為偽本的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卻始終不肯改口。隨著爭論發酵,真偽之爭也升級為是否應該成立權威鑒定機構之爭。
一方陣營認為,政府應該出面建立權威鑒定體系。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就撰文指出,“由《功甫帖》所牽涉到的中國書畫鑒定的全局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積極面對,從宏觀上解決中國書畫鑒定的主流話語問題。其重中之重是建立一個國家權威的中國書畫鑒定體系,培養專業的鑒定人才,用科技創新打開鑒定中的技術瓶頸,而非任憑社會力量和娛樂的方式左右中國古代書畫真偽的鑒定,或者僅停留在上世紀的鑒定結果之上”。
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指出,“國家不應出面用納稅人的錢去建立權威鑒定機構,因為這樣做沒有必要、不可能做到、又得不償失。因為從縱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是由政府出面組建一個機構來判定文物的真偽;橫向看,世界各國目前也沒有這樣一種機構。古今中外,人們都把藝術品作為一種裝飾、一種美化方式、一種文化、一種收藏、一種樂趣。在藝術品鑒定方面,國家下那么大力量不值得,客觀上也不可能做好。說到底,藝術品鑒定并不關乎國計民生,也不涉及衣食住行,沒必要把它提到國家層面做出相應決策”。
爭論2
博物館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功甫帖》事件還引發了業界對于博物館角色的思考?!豆Ωμ肥录?,藝術評論家顧村言曾撰文指出,國有文博機構是納稅人供養的機構,所以要有所擔當,應該“理直氣壯”地發聲。
對此,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表示, 國家培養文物鑒定專家是為了替博物館征集藏品,整理和研究館藏文物以及參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項目等。博物館內部一般都有相應規定,文物專家不能代表官方鑒定民間文物,他們也沒有為民間文物鑒定的工作職責。
另外,季濤還指出,一般學者、研究者會選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文章,而這一次上海博物館的研究員選擇在一份面向大眾的報紙發表文章,這種做法有點蹊蹺。季濤認為,不能因為一件作品非常珍稀,以及它的拍賣、入境引起了大眾關注,就把本來應該刊登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轉而向大眾“普及”,這種新聞炒作的方式只會降低學術水準,很容易將學術爭論引向急功近利。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曾直言,上海博物館的行為有點像鬧事兒。在《功甫帖》的媒體見面會上,他表示,“上海博物館的做法在透支國家信譽,作品的真偽我無權評論,因為在鑒定上我是外行。我惟一要說的,是我們一定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說話。當三位專家以上海博物館的身份發表觀點時需要謹慎,尤其像這樣的學術著作應該在學術期刊上首先發表,最后媒體可以報道”。
“博物館這類機構的研究員可以從純學術、純研究的角度來評說真偽,而不應該過多參與社會的爭議?!敝袊鴩也┪镳^研究員朱萬章如是說。北京商報記者 肖湘女
事件回顧
2013年
9月19日
劉益謙以約5037萬元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競得《功甫帖》。
12月20日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鐘銀蘭、單國霖、凌利鑒定《功甫帖》為偽本。
12月22日
蘇富比發表聲明堅持《功甫帖》為真跡。
2014年
1月1日
上博三位研究員的兩份“學術研究報告”正式發表在《中國文物報》。
1月3日
蘇富比回應稱,“蘇富比不同意各文章中的觀點并堅持認定《功甫帖》為蘇軾作品真跡”。
1月13日
《蘇富比對有關蘇軾〈功甫帖〉質疑的回應》一文出爐,堅持認為所拍作品為蘇軾真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