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徐悲鴻畫馬:早期文靜詩意 抗戰時變為雄健壯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2-18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但凡講點派頭、客廳大點的,都愛在沙發后方墻上掛幅仿徐悲鴻的奔馬,《四駿圖》、《五駿圖》或《八駿圖》,寓意勤奮進取,馬到成功。今年又逢馬年,徐悲鴻的馬畫也迎來新一輪熱潮。記者宋磊

      近日,甲午馬年首次藝術品拍賣“2014保利·半山半島藝術品迎春拍賣會”在三亞落槌,徐悲鴻的奔馬題材作品《奔騰萬里》以345萬元成交,再次引爆藏家對其馬作的追逐熱情。

      徐悲鴻被視作中國近現代繪畫大師,有“天下畫馬第一人”之稱。但藝術界對于他馬畫作品藝術水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近日,記者采訪了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學院美術》執行主編銀小賓和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理論家沈偉等業內人士,并搜集多方資料,試圖在馬年重新認識這位大師筆下的馬。

      “中國最貴的馬”

      徐悲鴻畫的馬堪稱“中國最貴的馬”。新世紀以來,《秋風立馬圖》、《五駿圖》曾先后拍出三四千萬元高價。2012年6月,紀錄再被刷新。北京隆榮春拍上,《春山十駿圖》以1.05億元成交,成為“奔馬”主題唯一上億的作品。

      徐悲鴻被譽為 “天下畫馬第一人”,有評論認為,最能代表和體現徐悲鴻藝術水平、最能反映他的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于他對馬的描繪。

      從唐代開始,畫馬名家輩出,如曹霸、韓干、韋晏、陳閎、李公麟、趙孟頫、郎世寧等,但沒有一位如徐悲鴻那般,將馬畫得家喻戶曉。

      銀小賓告訴記者,中國古代鞍馬畫大多以工筆形式完成,而徐悲鴻的馬開創了大寫意畫馬的先河。他一改傳統畫馬方式,去除繁縟的細節,突出馬的解剖結構和動態,表現馬的整體氣韻和神態,以寫意的方式,精練地提煉出馬的神韻,創造了一種以寫意方式創作寫實繪畫的形式。

      沈偉指出,徐悲鴻的“馬”是他個人藝術中的一個小分枝,作為其個人標志性創作而存在,并不像《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主題性創作一樣能代表其個人藝術的主要成就。但因馬題材寓意深遠,并具歷史背景,他畫的馬被大眾所喜,并更為人所熟知。

      徐悲鴻畫馬超越了傳統

      沈偉評價,徐悲鴻對“馬”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新的拓展:一方面,借鑒西方繪畫經驗,讓馬的身體有了明暗效果,產生光影美感;另一方面,造型方面,他充分利用其較扎實的造型基礎,一改古人畫馬膘肥體壯的特征,削減形體夸張成分,突出形體的精準和客觀;第三,在筆墨方面,他基于寫生經驗進行了提煉、概括化,形成自己獨特的程式化語言。所以,他將傳統題材與西方寫實繪畫有機結合,完成了對傳統的超越。他筆下的馬,都來自于生活觀察和寫生經驗,有著強烈的真實感和生活氣息。

      “馬題材繪畫古來有之,徐悲鴻在畫馬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將西方寫生經驗引入?!鄙騻フJ為,受任伯年繪畫的影響,徐將客觀形體的嚴謹塑造和中國畫水墨意趣較好結合,并寄予一定的思想寓意,這是他對中國畫發展所作的歷史性突破。

      徐悲鴻自己在《徐悲鴻覆問學者的信》中強調:“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后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br/>
      文化學者呂立新說,徐悲鴻畫馬眼有絕招?!八皇钱嫷?,是在畫完眼部、落墨完了之后,馬上用一張宣紙攥在手里邊,用手按出來的。手一按,眼眶的這個骨骼的輪廓都出來了?!?br/>
      由文靜詩意變為雄健壯美

      據相關資料,1930年起,徐悲鴻開始以水墨畫畫馬。他早期的馬文靜、高雅,頗具詩意??箲饡r期,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以畫馬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箲鹨院?,他畫的馬更顯雄健壯美,散發著英雄主義的精神。

      另一方面,他性格倔強、不喜迂回,他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曾指出,“喜歡畫馬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性格有關?!?br/>
      沈偉認為,藝術家脫離不了文化土壤,在徐悲鴻看來,馬是和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合適的載體,便于被大眾理解、接受。同時,在實現他對中國畫語言、技法的認識與拓展方面,“馬”也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空間。

      他評價,“馬”在徐悲鴻的中國畫作品中占有突出的藝術地位,但總體來說,其中國畫水準不如西洋畫成就。徐悲鴻的主要成就在于西洋畫和教育,尤其是素描寫生,藝術性更強,油畫創作方面還缺少個人突破和創新。

      跟沈偉一樣,學界對徐悲鴻個人藝術成就的評價一直有褒有貶,且褒貶不一。

      對他的質疑主要表現在繪畫造型和筆墨水準。批評者直指其缺少個性化創新,習作化明顯,生硬感強烈;潘天壽也曾指出:“中國的筆線與西洋的明暗放到一起,總是容易打架。中國畫用線求概括空靈,一摸明暗,就不易純凈?!?br/>
      但在對中國畫的革新和創造上,評論界給予了徐悲鴻較多的肯定,而這種肯定多表現在他畫的馬上。

      張大千曾說,“郎世寧的馬,有許多西洋畫的筆法,不能算純粹的中國畫”,而“徐先生的馬很絕,我學不到這一手”。四川大學教授林木分析,徐悲鴻畫的“馬”,在筆墨上仍注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借用西畫的解剖思路,把“中國畫”自然寫意的傳統美學理論,融進微觀具象世界。

      徐悲鴻重要作品創作年表

      1923年 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期間,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

      1930年 經過兩年的工作,完成油畫力作《田橫五百士》,歌頌“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

      1933年 完成取材《書經》的大幅油畫《徯我后》,表現被壓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

      1937年 于重慶中央大學任教期間,創作國畫《巴之貧婦》、《巴人汲水圖》等。

      1938年 時值日寇侵占了大半個中國,徐悲鴻怨憤難忍,繪《負傷之獅》,寓意喚醒中國民眾覺醒并抗擊日寇。

      1939年 創作《珍妮小姐畫像》,展現了珍妮小姐作為海外華僑女性的時尚、優雅和自信的美,后成為其重要肖像代表作。

      1940年 當年春,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隨后創作國畫《愚公移山》。此時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1941年 抗日戰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1943年 于重慶創作《山鬼》、《國殤》,以及《杜甫詩意》。肖像畫杰作《廖靜文像》、《李印泉像》,風景畫《銀杏樹》、《青城山》等。

      (記者宋磊 整理)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