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藝術鑒定機構良莠不齊讓藏家“步步驚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2-16]
萬萬沒想到,蘇富比上拍的藝術品也能有假??吹健豆Ωμ肥录?,覺得自己之前受過的騙都是浮云了。這個叫劉益謙的哥們兒,花了5000多萬元人民幣從紐約蘇富比拍賣行買到蘇軾的《功甫帖》,剛到手3個月,上海博物館的研究員突然質疑這個書帖是晚清時期的偽品。一邊是有300年歷史的老牌拍賣行;一邊是德高望重的大型博物館,連他們都能陷入真偽之爭,我們這等草民也就只能任人魚肉了。
曾經看到一組數據,畫家一生中不過創作3萬-5萬件作品,而像近現代書畫名家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被偽造頻率較高的人,他們的作品一年內的流通次數能達到30萬次。30萬,畫家每天不吃不喝不睡畫上100年也未必能有30萬幅畫。
相比劉益謙,回顧自己的受騙經歷,深感自己已是被眷顧的藏家了。畢竟自己只是看上拍賣公司圖錄上的藏品去現場卻沒有上拍,問后才知道藝術品只是為了宣傳才上圖錄,只是空跑了一趟;畢竟我只是被假的鑒定專家忽悠、被假的鑒定證書蒙騙買了贗品,畢竟我只是在拍賣場上買到假貨。至少我知道自己買了贗品,而《功甫帖》的真偽,爭論了半年,至今未有定論,各位收藏界人士都要上來說一句,有說是真的、有說是假的。估計只有讓蘇軾回魂才能把這事兒給了了。
收藏給人帶來無盡的樂趣和可觀的經濟回報,也帶來各種各樣的痛。據說國內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民間制假分布區,這些區域以制造某一種類的藝術品贗品逐漸被公眾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樓地區臨摹的假畫、江西景德鎮周邊的明清官窯仿品、河南伊川的青銅器仿品等。
藝術品真假不分就算了,藝術鑒定機構也良莠不齊。隨便一個琉璃廠的商店就能搞文玩鑒定、隨便一個人戴副眼鏡就是鑒定專家,只要有錢就能拿個鑒定證書。建立一個可靠的第三方文化藝術品評估機構有那么難嗎?歐洲藝博會用27年的經驗已經樹立了一個榜樣,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頂級藝博會,在博覽會對公眾開放之前,來自世界各地3萬多件展品的真偽、質量、品相,都要接受29個領域約175位國際專家的嚴格鑒定和評審,這個過程就要耗去2184個工時。在評審期間,無論是參展商抑或其代表人均不得進入展廳現場,以便于評審委員能夠自由表達意見,確保評審的完全公正。如果藝術品制假沒辦法杜絕,那么能不能起碼有個靠譜一點的鑒定機構,讓我們這些藏家不再“步步驚心”。
一位被坑數遍損失慘重但依然吐血前行的資深藏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