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上博學術報告堅持《功甫帖》為鉤摹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1-03
    沸沸揚揚的蘇富比拍品蘇軾《功甫帖》的真偽之爭,跨越了1314,終于在2014年新年的第一天迎來了突破。昨日,千呼萬喚中,上海博物館三位研究員一萬多字的相關學術報告完整披露于媒體之上。

    2013年9月,上海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以822.9萬美元 (約5037萬元人民幣)拍下蘇軾的《功甫帖》。不料,3個月后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的三位研究員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向媒體透露最新研究成果,稱這件《功甫帖》是“雙鉤廓填”的偽本。一時,有關《功甫帖》的爭議四起,是真是假,不能分辨。

    考證觀點:“形體相似,氣韻不暢”

    昨日見諸媒體的學術報告共有兩篇,記者注意到,在署名方面,三人皆以個人名義發表,并無特別指明上海博物館書畫部研究員身份。單國霖以“蘇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形體相似氣韻不暢”為題,直接點明了自己的看法。

    從《功甫帖》的書法本體出發,他指出蘇軾書寫有其自己的特點,“用筆方法是用散卓筆,是一種用狼毫和羊毫合一的兼毫筆,比較柔軟,筆鋒含墨多,肥厚處不會開叉。他執筆又偏下,手腕著案,筆呈臥勢,所寫字形體偏于肥扁,運筆遲緩,墨色濃稠,故而往往左邊筆劃顯得秀拔,而右邊筆劃有內收之勢?!眴螄刂赋?,在細察了蘇富比的拍品后,他認為這一《功甫帖》的用筆,大部分筆法較為豐潤流暢,然而有些地方卻顯得別扭。例如“別”字,最后一豎邊框線呈現不平整的波狀曲線,這在蘇字中是未見的,“東坡書寫時雖然行筆遲緩,但并不停輟……這種波動不平整的筆道,是對原本進行摹寫時,用筆拘謹并有補筆才會產生的瑕疵?!?br/>
    此外,他認為,帖中有些字筆劃出現缺口或微凸的墨痕,不像是一筆寫出的形態。如起首“蘇軾”兩字中的“軾”字,最后戈勾起筆處,出現兩個尖棱,“功”字最后挑筆下端也有鋸齒狀突出,如一筆寫出,是不可能產生這種贅筆的,很可能都是添筆填補后才出現的不合筆順的毛病。另外,“功甫帖”中第二行之“奉”字,最后二橫一豎,出現兩處牽絲,“第一處已有連筆不順之嫌,第二處為結束豎劃,再行上挑,殊不可解?!庇伞豆Ωμ分兄T筆法的瑕疵,單國霖認為,這不合乎蘇軾筆性特點,雖然形體極其相似,然氣韻不暢,“我認為這很可能是摹寫所造成的失誤?!?br/>
    鉤摹石刻拓本:“用墨不精,如小兒描朱耳”

    與單國霖從書法本體的角度考證不同,另兩位研究員鐘銀蘭、凌利中則從“雙鉤廓填”的技法出發,認為這一《功甫帖》墨跡本鉤摹自晚清鮑漱芳輯刻的《安素軒石刻》,不過,對于鉤摹本制作的具體時間,“目前可能存在不同看法?!?br/>
    在這篇“‘從法帖中雙鉤’——析《劉錫敕》《功甫帖》墨跡鉤摹的性質”的文章中,兩位研究員指出,通過對拓本和墨跡本的比對,表示“墨跡本”《功甫帖》出現了石刻“拓本”特有的形態,“可以初步判斷,以雙鉤輪廓為基礎的‘墨跡本’,廓填時分別采用了鉤填、摹寫、雜以己意等多種手法,也就造成了與‘拓本’間若即若離的令人費解之現象?!?br/>
    “需指出的是,即便相同的依樣畫葫蘆,‘墨跡本’作偽者的‘雙鉤廓填’技巧,與忠實于《詒晉齋摹古帖》的《劉錫敕》鉤摹本相較,差距十分明顯”,兩位研究員認為,墨跡本《功甫帖》的作偽者“用墨不精,如小兒描朱耳”。同時,他們強調,該墨跡本并非安岐舊藏,騎縫印、著錄、鑒題等處也存在破綻。

    藏家劉益謙:“學術討論,誰占理聽誰的”

    對于三位研究員正式出爐的學術報告,身為藏家的劉益謙作何反應?昨日,劉益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松了口氣”,他表示,這說明質疑不是來自上海博物館,而是它的三個工作人員,個人行為不代表組織,接下來就是大家發表不同學術看法的時候了。

    劉益謙透露,蘇富比方面很快會根據發表的學術報告和觀點,一一研究后作出回應。他強調,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自己只能做個旁觀者,“學術討論哪邊占理,我聽哪邊的,我再來判斷我這個東西最后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眲⒁嬷t透露,蘇富比有規定,兩個以上的國家級研究員出具不同意見的報告,是可以妥善處理有問題的拍品,國內拍賣公司目前則沒有這個條款,“不過,我不會因為有了這個條款,就莫名其妙去退掉,還要講一個基本的價值標準,關鍵是整個行業對這個報告的學術觀點認不認可?!?br/>
    何謂“雙鉤廓填”

    “雙鉤廓填”系覆透明薄紙于書畫原作之上,先以墨線勾描輪廓,再以紙絹于稿本上鉤摹,墨線勾好后,再染墨敷色。以書法為例,具體而言,即以細線雙鉤輪廓于紙絹上,可深可淡,再填墨;或用影摹手法,將雙鉤稿本墊于紙絹之下,在紙絹上或摹寫、或鉤摹結合。上述手法,均以原作雙鉤輪廓為依據,故稱“雙鉤廓填”,作品謂“摹本”或“鉤摹本”等。

    “摹本”最初主要用于復制古代名家原作,旨在保護原跡,以及易于傳播流行、臨摹學習等功用。此法盛于唐宋,并以精妙著稱于史。明清以降,“雙鉤廓填”更被作為坊間制造書法贗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