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啟動首次藝術品交易:藝術收藏投資迎新模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24]
北京11月7日電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藝術品收藏投資正成為個人和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藝術品收藏投資存在很多常見的難題,比如如何選擇合適的、具有升值潛力的藝術品、如何確定藝術品的真偽等。為解決這些難題,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6日在發售國畫大家劉伯駿32幅精品的同時,還將提供各種后續專項增值服務和保障機制。
專業和規范化交易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北交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綜合性產權交易機構, 2012年,在北交所平臺達成的各類產權交易總額已突破萬億。這個全國最大規模的交易所的交易類型涉及很廣,包括企業國有產權、實物資產、林權、金融資產、環境權益、礦業權、石油、黃金交易等,但藝術品實物交易還是首次。北交所方面表示,此次藝術品的發售是北交所推動藝術品交易邁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標志著北交所正式開始進入藝術品交易市場。
此次轉讓的藝術品由業界權威專家團隊經過系統專業的評估而選出,是國畫大家劉伯駿的32幅精品。劉伯駿現年92歲,主攻寫意花鳥畫,1947年畢業于杭州國立藝專,師承潘天壽、吳茀之、林風眠、李可染、諸樂山等教授,與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為同時代的藝術家。劉伯駿60余年專攻指畫,是中國指畫繼高奇佩、潘天壽之后的第三代指畫藝術代表人,被稱為“當今指畫第一人”;也是繼中國近代第一代國畫家潘天壽、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之后的“第二代花鳥畫家”。劉伯駿成名很早,但隱居大巴山近50年,其作品的高度藝術價值和被嚴重低估的市場價值、未來的市場潛力近年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北交所介紹到,本次藝術品轉讓交易以劉伯駿的單件藝術品為交易單位,按照權威第三方專業機構評估的市場均價的8折定價發售,為收藏投資人保留了更大的保值增值空間。藝術品均由藝術家劉伯駿本人鑒定,進行鑒定公證,轉讓方同時出具保真法律聲明,每件藝術品還設有防偽標識,從各方面保障了藝術品的確權保真,也增強了藝術品今后的可流傳性。
專項服務+保障機制,新模式將推動藝術市場發展
通常的情況下,當收藏投資人購買了藝術品之后,基本上是“風險自擔”,缺乏藝術品交易后的專業服務和基本保障,常見問題如對所購置的藝術品的存管和保險問題,增值的可能性,所擁有的藝術品相關的市場信息,銷售變現的渠道、能力和專業性,收藏期間的專業咨詢,等等。
據了解,不同于常規的藝術品交易,此次在北交所交易的這批藝術品,在北交所的平臺完成了轉讓交易后,還將由昆明元盛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元盛文交所)整合各類業界專業服務資源,為認購了藝術品的收藏投資人提供各種后續專項增值服務和保障機制,后續專項服務包括如藝術品的存管和保險服務、藝術品增值推廣計劃的執行、委托在交易所掛牌轉讓服務、依照服務協議條款約定的委托代銷服務、所擁有的藝術品相關的市場咨詢等。
為什么額外提供各種后續專項增值服務和保障機制,元盛文交所介紹到,文交所是服務于希望進行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更大眾的人群的。作為第四方的市場資源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文交所整合了各類優勢的專業資源,幫助解決人們在藝術品收藏投資活動中的關鍵問題,形成一個良好的藝術品售后服務體系提供給藝術品收藏投資人,為大眾的藝術鑒賞和收藏投資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作為單一的一位收藏投資人,無論是在專業性、可投入的資源和資金、資訊的來源、市場的把握、銷售變現的渠道和能力等方面都是極度欠缺的。這次發售的32幅藝術品都來自同一位藝術家,元盛文交所可以組織專業機構,針對這32幅藝術品的收藏投資人提供后續服務,又由于是批量發售,轉讓方可折價銷售,并可支撐后續專業服務的基本費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