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搶救保護一大批文物資源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09]
新華網濟南電(記者董學清)我國文物大省山東省的文物部門在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中,搶救保護了一大批文物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使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為做好配合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山東省文化廳專門成立了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主體的配合工程考古隊。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傳榮說,去年工程考古隊主要配合了膠(州)——新(沂)鐵路和日(照)——東(明)、煙(臺)——濰(坊)、同(江)——三(亞)萊西至汾水段等高速公路建設,徒步調查線路長約900公里,發現文物點115個,并對新發現的文物點進行了詳細的鉆探,鉆探面積達800余萬平方米。經科學論證,對其中19處有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進行了發掘工作。
一年來,山東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工程建設,共發掘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墓葬1800余座,發掘遺址面積3900余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
在日東高速公路經過的費縣西畢城村北,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在公路征地面積280畝范圍內,搶救發掘中小型墓葬1600余座,出土各類隨葬品4000余件,還出土了大量的錢幣等物。在發掘的1600余座墓葬中,無一被破壞、盜掘的現象,而且墓葬分布很有規律,對研究古代的埋葬習俗、社會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這次考古發掘墓葬之集中、墓地規模之大、墓葬保存之完整、出土遺物之豐富,均為山東歷年發掘戰國漢代墓葬中所少見。
為配合工程建設,考古人員在滕州莊里西遺址發現了距今約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城址。這次發現的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墻墻體寬約7米,以板筑塊狀夯土結合而成,夯層呈水平狀,夯打得非常堅硬,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龍山時期加工最好、結構最清晰的墻體之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