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場玄妙多多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2-28]
收藏市場,如此的驚世駭俗,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一幅三尺見方的山水畫,賣到500萬人民幣;一件半米高的青銅器,賣到900萬美元。500萬人民幣意味著什么?一個月薪1萬的高級白領從大學畢業苦哈哈干到退休,不吃不喝也換不來這張三尺見方的山水畫;900萬美元意味著什么?900萬美元幾乎可以在一個中小城市蓋起一座摩天大廈。在收藏市場上,一部舊書、一只瓷碗賣他個幾十萬幾乎就不算什么新聞。這就是驚世駭俗的收藏市場。
中國收藏市場每年的成交額是多少?沒有人統計,甚至沒有人估算,只有一些局部數據可以供人管中窺豹。前不久北京市宣布,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的年交易額為11億元,另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每年文物藝術品的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0億元。相比之下,北京2001年1至11月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631.9億元不比不知道,這就是微不足道的收藏市場。
不要以為驚世駭俗與微不足道是永遠矛盾的兩個詞匯,在中國的收藏市場上,這兩者就這樣尷尬地統一著。不了解這個市場的奧妙,見到高價當然覺得離奇,于是就會大呼小叫,于是就會駭人聽聞;不了解這個市場的奧妙,自然覺得高深莫測,自然只能袖手旁觀,參與其中的人數總是那些老面孔,收藏市場也就微不足道了。但是在一些發達國家,藝術品已經成為繼金融證券、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大投資渠道,有人甚至得出結論,金融證券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為15%,房地產為21%,而藝術品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則是26%。也許這樣的規律還不適用于中國的收藏市場,但是,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已經起步,投入這一領域的資本逐年增加,這一市場資源的稀缺已經日益顯現。
500萬人民幣一幅山水畫,900萬美元一件青銅器,多少人目瞪口呆,夠昂貴的。但是,如果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尋找一下中國藝術品的話,還會發現有許多矛盾同樣在尷尬地統一著。繪畫和瓷器是藝術品市場上最常見、最典型的品種了,中國的瓷器遠在幾百年前就已經使世界為之傾倒,甚至連中國的英文名稱都帶有瓷器的含義,但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瓷器卻不是中國的作品———目前保持世界瓷器拍賣紀錄的仍然是一件韓國古瓷,其成交價為800多萬美元,而中國瓷器的最高成交紀錄還不到3000萬港幣。至于繪畫,梵高、莫奈、畢加索的作品動輒幾千萬美元,中國繪畫作品的最高紀錄不過1000多萬港幣而已。更為尷尬的場景還曾在中國出現過,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大型拍賣會上,一部朝鮮古籍———《東醫寶鑒》引起了幾位韓國買家的興趣。這部書的年代大約在17至18世紀,市場估價在2.5萬至3萬人民幣。拍賣開始后,幾位買家爭得好不激烈,價格一路飆升,最終竟以41.8萬元成交,拍賣場上掌聲四起。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一個小時以前,一部宋代刻本的《歐陽文忠公集》十分平靜地以8萬多人民幣成交。紙張和印刷術都是中國人最為自豪的發明,《東醫寶鑒》上滿紙的漢字也說明了兩國文化的歷史淵源。要研究古籍版本的歷史價值,兩部古籍誰更珍貴呢?
這就是我們的收藏,這就是我們的市場。不錯,藝術無價,價格更不能讓不同的文化比出高低上下。但是當全球化、市場化的腳步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時候,藝術、文化都會被無奈地貼上一個價簽,這時候,“藝術無價”這樣的字眼就會顯得十分蒼白?!稏|醫寶鑒》的故事說明,價格反映出人們對一種文化的認可,更反映了這種文化背后的經濟實力。
沒有哪個人的實力能挽救一個民族的文化。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快速增長,而且這一勢頭將持續下去。這就意味著中國藝術品、收藏品的未來十分樂觀。盡管現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如果涉足這個市場,你決不會僅僅是一個大義凜然的義務承擔者,因為在這些令人惋惜、令人尷尬的矛盾當中蘊含著無限商機。(風向標 胡悅)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