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3年11月4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畢加索晚期作品《兩個小孩》被一家中國企業以2816.5萬美元的價格競拍獲得。
這件《兩個小孩》可以說是畢加索以其兒女為模特精心創作的代表作品,畫面的線條組織、色塊布局都有著事先的考量安排,而非在繪畫過程中偶發或即興發揮。
《兩個小孩》作品原名稱為《克勞德和帕洛瑪》,是畢加索1950年69歲時為其三歲的兒子克勞德和一歲的女兒帕洛瑪創作的一件油畫作品。與那幅聞名世界的《畢加索的和平鴿》屬于同一時期。作品完成后,有資料記載,它曾參加各類展覽近二十次和出版十多次。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畢加索創作旺盛時期,也處于其藝術風格成熟后最好的創作狀態。美術史研究者把畢加索一生創作的風格按時間順序整理和編排了多個時期。然而,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的創造花樣繁多,變化無常而不可捉摸。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非具象,各種表現手法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1946年以后都可稱為畢加索創作的田園時期,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仍然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非具象畫為主,手法運用更加靈活嫻熟。這件《兩個小孩》畫面中的人物一個坐姿,一個站姿,眼光直視畫外觀眾,臉部表現帶有明顯的立體主義風格,造型雖有夸張,但在畢加索的作品中并不算是最激烈的變形,筆觸運用也相對精致周到。畫面沒有強烈、跳躍的色彩對比,棕褐色的調子在視覺感受上統一和穩定,而畫面底部的一排圓輪,又使整體寧靜的氣氛中產生了運動感。畢加索一生創作作品數萬件,很多作品都是以其家人或情人為模特,風格也變化多樣。畢加索式隨意而奔放的筆觸在這幅畫中,也只能在局部放大的時候才能讓人感受到。
克勞德和帕洛瑪都是畢加索晚年與同居情人弗朗索瓦·姬洛所生,在畢加索眾多的情人中,也只有她是主動拋棄畢加索的。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加索,姬洛后來和她的中學同學,一個叫呂克·西蒙的畫家結了婚。后來她同一位藝術評論家合作寫了《我與畢加索的生活》,此書于1964年出版,因此引起軒然大波。作為報復,畢加索從此拒絕再見她生的一對子女。但這件為兒女們創作的作品,成為畢加索感情的寄托和畢生的鐘愛,長期懸掛在其工作室的顯要位置,直至畢加索去世后,還一直掛在那里。(奚耀藝)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