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臺北市新店的一處深巷里,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守著他的毫芒雕刻館,創造了一個個微雕世界的“神話”。毫芒之間,自有乾坤。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有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王叔遠的《刻舟》,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陳逢顯早年就讀臺北稻江高中美工科,打下良好的藝術功底。25歲時用雕刻鋼板的工具雕刻出平生第一件作品《鳥語花香》,由此踏上探索毫芒雕刻藝術之路。此后,他潛心鉆研毫芒雕刻技藝,先后創作出100多件獨具特色的毫芒雕刻作品。
記者見到陳逢顯時,他展示了剛剛完成的微雕作品“世界最小白馬”迎接馬年,小白馬站在尺寸直徑0.2公分的鉛筆芯,栩栩如生。
他說,毫芒立體微雕要在微小的方間,雕刻出作品,有時,只要一個顫抖,作品就斷了或不見,心血瞬間化為烏有。而觀者要想看清楚這些精雕藝術品,必須用高倍數的放大鏡,才能一窺奧妙。
談及踏入毫芒雕刻領域的初衷,陳逢顯說,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跋涉,無論油畫、素描、書法都不容易,幾經思考后,決定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事實證明,陳逢顯的選擇,確實在藝術界中,另開一扇美麗的窗扉。難能可貴的是,既沒有前人可供仿效,也不曾拜師:事實上,恐怕也無師可拜。從工具的開發、素材的研究和技巧的磨練,完全是以無師自通的方式。
記者發現,僅僅是將鋼針磨到比縫衣針更尖更細,毛筆修剪至吹彈欲飛,就難乎其難。微雕藝術創作時耗費的心血與辛苦就可窺一豹。
陳逢顯介紹,從事毫芒雕刻,既需要扎實的藝術功底,更需要敦厚、篤定的襟懷。創作過程中,每一次下刀、下筆都要閉氣一分鐘以上,全身每塊肌肉必須靜止不動;稍不留神,就會出現敗筆,一切從頭再來。
對此,陳逢顯坦言,投身于此的最初10年,甚少與外界來往,也未曾發表作品。每天下班后,他就一頭扎進工作室里,潛心研修,深居簡出。探索毫芒雕刻藝術的過程,充滿艱辛,且非常寂寞。一路走來,陳逢顯說,靠的是“滴水穿石?!?br/>
陳逢顯潛心慧質,從紙、竹、木、石、沙、金屬、果核、頭發,到平凡無奇的日常用品,如牙刷毛、米粒、火柴棒、蠟燭棉心、面條、芝麻、縫衣線,甚至蒼蠅翅膀、螞蟻頭、蜻蜓翅膀,都在他的巧思下,成為獨特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其中知名的有刻版、印刷、裝訂長、寬各零點八厘米的微小書《唐詩三百首》,全書38頁,重0.35公克;在縫衣針的針孔內擺放6只平均尺寸0.7毫米的圓雕大熊貓;《小北極熊》難度最高,不僅有文字,而且還有線條精細和色彩豐富的插畫,精美絕倫。
自發表作品以來,陳逢顯每每發表新作,皆受矚目,也吸引收藏家紛至沓來。但他不為金錢所動?!拔蚁M业淖髌窞楦嗟娜诵蕾p,而不是深處“閨中|”,秘不示人。如此就失去了創作的趣味和動力?!薄?br/>
圣人云,有教無類。對此,陳逢顯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毫芒雕刻藝術是已經保存了3000余年的古老技術,如今這份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傳統藝術的生存、發展,需要民眾的努力。這種努力,既有觀念、內容上的創新,也有形式、材料上的突破。
針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弘揚,經營毫芒雕刻館10余年的陳逢顯認為,臺灣現有600多家博物館,民間博物館占六成,呈多元的自然發展狀態。他以“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為例,目前共有40余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參與,大至恐龍化石,小至米粒毫芒,以趣味化、生活化、多樣化展現其特殊風采,每每能跳出公立博物館的蹊徑。
陳逢顯說,博物館是實施教育的地方。實施教育可以采取更靈活、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比如,提供材料,指導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參與制作?!皩⑽幕瘋鞒械姆N子播灑在孩子心中,讓孩子的想象力恣意揮灑,誰知道我們的校園里藏著多少畢加索、莫奈?”說起孩子們在雕刻館里學習、創作的情景,陳逢顯津津樂道。
近幾年,陳逢顯涉獵更加廣泛,今年11月5日,在伊朗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書法展上,作為唯一受邀的臺灣藝術家,陳逢顯送展的書法作品《靜心》頗受好評。
陳逢顯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更要加深了解,加強合作,相互借鑒。他呼吁,每年來臺灣觀光的大陸游客很多,但都走固定的旅游線路。游客應該多探訪臺灣的民間博物館,更貼近感受臺灣的文化魅力。
記者告辭時,隨著聲聲喚“阿公”,兩個上幼兒園的孩童奔進陳逢顯的工作室,熟練地拿過彩色軟泥,開始操刀雕刻。陳逢顯笑而帶憂,他說他最擔心的是臺灣微雕藝術后繼乏人?!澳艿窨痰绞裁磿r候就雕刻到什么時候吧,有朝一日握不住刻刀了,就只好封刀?!?br/>
其實,在陳逢顯心里,一直期待著會有這么一個傳人出現,繼續將“毫芒”精髓發揚光大。(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