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藏家論道

    從畫廊到美術館:唐昕談泰康空間十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15
    泰康十年,其實我們做這個“從復興門到草場地:泰康空間2003—”展覽的時候要呈現的就是這個事兒:一個空間,從最早的策展人用一個地方,到開始考慮什么是空間,再到帶著問題去理解空間這個概念,再到找到自己的定位、理念,逐步深化這個理念,以至于到后來形成一個我們自己的思考斷代的方法和體系,這就十年了。

    非營利機構、美術館、畫廊所有這些概念中國都沒有,這些概念都來自于西方。我們的藝術界很開放,也有很多機會去國外參觀,或者是參與各種國際展覽活動,所以這種感性或者直觀的經驗非常多;但當你真正做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如何經營真正適合中國的、在本土接地氣的空間?這其實需要我們用經驗或者摸索給出一個我們自己本土的定義。

    當泰康空間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特別具體的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什么,開始都是模糊、朦朧的。樓下的展覽有一個大事記,基本上記錄了每年當時大概有什么展覽發生,但最開始的階段其實只是之前工作方式的一種習慣性的延續。因為之前作獨立策展人,圈子跟外界基本上沒什么聯系,是封閉性的,所以成立空間對于所有策展人來說都存在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讓當代藝術社會化。所謂社會化是想讓外面的人認識你、接受你或者至少跟你握個手。藝術這么小的圈子沒有多大的能力,必須社會化才會發展,這是大家的共識。那時策展人的想法之一就是找到贊助,這也是一種具體的、跟別人握手的方式,還能帶進來一點社會上的其他資源,泰康人壽就是以這樣一種角色進來的。但當泰康人壽介入之后,你就開始面對另一個問題:在我們引進了一種社會資源的同時,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棲身在一個非常體系化的公司里面——你作為一個很小的部門進入到社會當中,在另外的體制當中生存,比例完全反轉了。當時在復興門的時候和公司系統之間的碰撞、摩擦非常嚴重?,F實轉換為,考慮自身如何在一個格格不入的環境當中生存的問題。后來的解決辦法是被動的:逃到798。

    798那時已經很熱鬧,2005年時國內有錢人開始關注當代藝術,各種新的機構、各種新型投資都進來了,大家突然覺得藝術在眨眼之間便社會化了,只不過以另外一種方式。但當代藝術實際上要為此付出代價,藝術界要為此付出代價,其實跟我們之前所面對的問題一樣:他們的力量太大了,你要依靠他們,又要仰賴他們,這個過程當中的代價是需要幾年來消化的。突然之間面對的剛才說公司體制的事不用管了,突然覺得藝術界這么熱鬧,而且大家都超有錢,有些畫廊在一個展覽上花費動輒百萬,那種熱鬧的景象現在沒辦法形容。我們到798以后覺得自己小的不得了,但又尷尬在我們有一個大家認為是有實力的企業背景。所以我們就被夾在中間,那個時候我們真正開始考慮有這么多比我們看起來要強大、要時髦的機構,我們的存在意義是什么。所以我們從那時開始找到定位,基本上分成兩塊:一塊是弄清我們在原來的體制內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另外一塊是弄清作為原有體制的藝術品收藏部或者是藝術品的投資部門存在對我們來說夠不夠。一個藝術機構是作為一種藝術界獨立的形象和身份的存在,這個機構的定位又在哪兒、存在的意義又在哪兒,這兩種存在意義也是我們所要考慮的。在798差不多整兩年的時間,我們解決了這件事,雖然兩年時間不長,但其實特別重要。

    非典的時候感覺街上沒人了,08年的時候你覺得藝術界沒人了。08年的時候這種狀況一出現,我當時就特高興,我覺得終于我們有翻身的機會了。因為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還有我們的空間理念,我們覺得一個非營利機構想做的這些事跟表面的繁華和熱鬧是沒有關系的,所以我們不需要798這樣的地方,選擇去草場地這種安靜、游人較少的地方反而比較好。我們的將主要工作定位在一方面給泰康人壽做藝術品收藏,另一方面作為機構自身做展覽、研究、包括研究的出版,所有這些事其實都是圍繞研究來做的,展覽也是一種形式的研究。

    經過前面兩年跟公司的磨合,我被多年壓抑的策展熱情在空間誕生之后得到釋放了,而也就在這個時候我開始重新看待策展。國內展覽逐漸多起來,我面對這樣的景象時會考慮,為什么要做這個事?大家都在做展覽,到底怎么叫一個有意思的展覽?如何看待展覽?而我對策展的思考和策展方法的改變實際上是從06年的時候開始的。06年的時候我做了第一個長期項目 “1+1”系列,我請一個藝術家,由這個藝術家再去找一個合作者,兩個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因為當時的當代藝術界,這些藝術家沒有“代際”之分,沒有年輕一代出來,他們這一代人有一個特點基本上受到“文革”影響,但從八十年代開始,我認為他們開始了文化上的叛逆和逆反。所以06年做這個系列展覽的時候,其實是針對兩件事:一個是商業沖擊那么大,藝術家是不是還能繼續實驗,在能夠繼續實驗的假設下,大家有沒有共同關心的話題,能否集體創作完成一件作品?另外其實是一個拷問,因為集體創作從一個精神產品的創作角度來說可能極小。這個系列是我們策展轉型的開始,到了798這個系列還在做,這個系列原定做四次,小劉韡和秦思源的合作是第三次。第一次是洪浩、顏磊,第二次是鄭國谷他們三個,第四次到現在還沒有做,找成熟的藝術家很容易,請藝術家再找一個合作者實際證明很難。由于一開始的處境尷尬,除非是特殊項目,邀請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藝術家或者是稍微有點名氣的藝術家都很難,所以那會兒我們基本上只做年輕人。搬到草場地之后我們覺得年輕人做了兩年了,但還是很“難受”?!半y受”的意思就是這個時候開始不光有代際,從03年開始大家談“70后”,這是第一次代際的出現,到07、08年的時候80后的出現開始讓代際之間差異很大。我們做了兩年的年輕人,但并沒有弄清楚代際之間的差異,面對新的一代,到底這個群體狀況是什么樣子?這個事要通過展覽弄清楚,此外我們的機構理念也已經升級成為追溯與激勵,也就是在回顧歷史的同時展望未來。

    對未來的觀察和研究是必須要跟隨年輕藝術家才能夠去發現,所以我們進而做了“51平方”項目,除了有兩個特別具體的限定之外,這個項目不設方向性。當時因為策展人的“強策展”更受藝術家的歡迎,別人覺得策展人有想法,藝術家也愿意參加這樣的展覽,甚至希望通過策展人的想法從而加入一個藝術運動、藝術潮流或者藝術流派。09年我們開始做“51平方”的時候徹底朝另外一個方向走,我不要“強策展”,但是我要通過展覽解決剛才說的這種問題,而且在這種代際之間比較的背景下,我要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考察了很多工作室,跟藝術家聊天,但有一些藝術家對我們這個項目的懷疑是比較大的。但我們展覽的目的是觀察這一代年輕人的共性,因為共性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在不同的代際之中找差異,另一種是在找到共性之后看誰更突出,發現這一代人里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這個項目持續了一年半,十八個月,太累了,三個星期一次開幕,一共做了16個人。我們當時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就是畢業之后三到五年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三到五年中90%的人會決定是不是走要這條路,另外這個時間段內他也許有一定自己的積淀。雖然這里邊也有很大的風險性,但我們合作的藝術家幾乎都成為了現在比較活躍的一批人。

    我們還是挺接地氣的,但目前外界對泰康空間的精英化看法是因為我們有標準。箭廠有標準,尤倫斯有標準,我們也必須有標準,有很多人其實希望能夠參與進來但是最終沒得到這樣的機會。我們雖然有標準,但從個人來講,我的思維始終是開放的,而思維上的開放應該是我們現在的傳統,以后也應該保持。我們的節奏是一年四次開幕,這四次能容納的項目我們也在做平衡,有挑選。在這個過程當中研究、策展、收藏這幾個方面相互提示,同時往前走,形成我們現在這個體系。因此在觀看“1942年以來的當代”時,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展覽因為這個體系以及這個長歷史時段,而變得可做的事情更多——但可做的事情變多了,變成“當代”的機會又少了。所以我原來設想我們未來要做美術館,然后在美術館里邊保留泰康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留給現場的、實驗的,泰康空間的精神還保留在那兒,但是現在還沒有完全具備條件。

    我們不斷展開現場化的項目,另外在昌平泰康有一個基地,里邊有一個通道,我們把那個叫“藝術連廊”,作為項目空間,8月22號剛剛做了劉辛夷的展覽。06年的時候我們從泰康體制當中逃離到798,現在我們又回到體制當中再去做工作,現在的工作狀況環境變了,我們自身又成長了,我們又有能力返回去工作。這可以算作一個兩棲的藝術項目,對藝術界來說也會是一個有意思的嘗試。

    當然,我們還有一些從策展角度開展的項目,像 “華北農村”、“繪畫:靳尚誼與張書箋”。靳尚誼與張書箋是兩個代差別很大的藝術家,這是兩代人之間的一個比較式項目。繪畫的比較也是一個長期的項目,但不好做。所以我們未來要在這個體系框架內繼續做美術館,要讓大家在美術館里看到我們的藏品、研究體系,讓大家能從中看到當代藝術真正的發展歷程,而且是在中國本土的發展歷程?,F代藝術從開端到現在,西方的影響太強大了,在這么強大的影響之下到底什么叫所謂的“中國藝術”?這需要我們重新看待自己。而且你不斷地去國外參觀的時候,你會發現西方作為一個文化整體的脈絡,可以看見這一代跟前一代之間很清楚的傳承和發展關系。

    關于泰康美術館的籌備情況,如果只是硬件的話很快就能做起來,但現在我們也同時在做研究——之前我們研究什么是機構,現在我們在研究什么是美術館,而且國內這幾年民間美術館就像那會兒798的畫廊一樣,呈現爆發式的發展狀況。但是目前開起來的私人、企業美術館評價都不是很好,有的可能是藏品、實力不行,但最主要的質疑集中在專業性方面。不專業的問題是什么?就是沒有搞清楚美術館到底干什么,美術館不是有一些藏品擺在那兒再加上展覽就可以的。我們現在做這方面的準備,除了泰康自身十年的建設外,我們希望美術館的開創可以使我們的工作上一個臺階。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一個年輕策展人、藝術家團隊,這也是我們為美術館所做的貯備。但機構不像畫廊,畫廊是需要每個展覽都提供給藏家一個新的面向,機構可能是長期的工作,只提供一個階段性的立場。實際上我們也像藝術家一樣一點點在傳達我們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始終沒有完全說清楚。我們經歷過變化,從做年輕藝術家到培養年輕策展人,我們也很歡迎機構之外的年輕策展人同我們合作合適的項目。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