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30位專家陜西把脈“文旅產業”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03]
陜西榆林11月2日電 (記者 張一辰)2日,來自海內外的30多位文化旅游界專家和企業代表齊聚陜西榆林,共同研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之計。其中,中小城市轉型與城鎮化新路徑成為與會焦點。
文化旅游產業,是近幾年才出現并流行的名詞,作為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具有民族性、藝術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文化旅游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以“傳承文化·重構旅游——開啟中小城市轉型發展與城鎮化新路徑”為主題,來自海內外的30多位文化旅游界專家和企業代表,從文化傳承、歷史保護、旅游規劃、文化園區開發、旅游型城鎮化建設、藝術演出、資本運作、影視劇投資等不同角度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認為,陜西榆林文化旅游轉型的發展包括從資源型轉型為品牌型;由透支土地資源轉型為投資土地資源;由參觀型旅游轉型為參與體驗型旅游等三方面。此外,以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土地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結合;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為特點的榆林地區邊塞文化也給文化旅游提供良好基礎。
據統計,2012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約2.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其中入境過夜旅游5740萬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旅游外匯收入485億美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新增旅游直接就業約50萬人。預計2013年全年國內旅游將突破32億人次。
德國旅游局前中國首席代表Oliver·SEDLINGER表示,因“文化元素”對旅游目的地進行選擇的游客日益增多,所以發展文化旅游對當地社會與經濟,保護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以及提高旅游的目的地知名度均起到促進作用。
國際旅游學會主席AlastairM.Morrison認為,中國與歐美的小城市差別很大,但在發展文化旅游方面仍有許多經驗值得向其借鑒,包括在發展城市獨有的市場定位與形象等方面。此外,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與歷史“復活”也是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理念。(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