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談年畫———二十世紀年畫發展歷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04]
年畫新潮
從美術史的知識方面來論述,一般認為年畫始于漢代的門神畫。
年畫反映了民俗中的“年”的文化內涵和意蘊,經過歷史的發展,在中國則成為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但是,“年畫”一詞卻晚到清代才出現。
清代的年畫之盛,不僅使這一傳統的年俗文化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而且不斷擴大了年畫的表現范圍,延伸了年畫中的祝福新年吉祥的社會功用。其中以表現世俗生活的方法,表現了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以反帝戰爭的宏大敘事場景最為動人心魄,與同時期繪畫史中占主流地位的消極避世的文人畫形成了鮮明的比照,為歷史累積了重要的圖像資料。
20世紀初在反封建的民主潮流中,年畫作為通俗的大眾文藝形式,它的改良受到了有識之士的關注。成為社會移風易俗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提倡“繪進步年畫,以為可以輔助社會教育,欲令隨時注意改良?!保ㄅ硪碇伲┰谶@樣的社會呼聲中,一批“開國民知識”、“輔助社會教育”的年畫則應運而生。
20世紀初期的年畫新潮已經帶有新文化運動的色彩,所以許多新的品類也陸續產生。伴隨著海派文化的崛起,海派年畫開始受人矚目。與傳統的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傳統的年畫產地不同的是,海派的碼頭文化的特性,以新的技術改變了傳統年畫的形態。其中早期的石印年畫,以及年畫中的陰陽合歷,都表現出了海派的文化特征。此后,當膠版印刷在上海興起時,一種結合西法的“月份牌年畫”———炭精擦筆年畫,又為傳統的年畫增添了新的品種。
海派年畫引領了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年畫新潮,一方面是它在技術的領域使年畫的面貌改觀,另一方面,它在內容上的風景、時裝、美人、廣告等新題材也成為海派年畫的特色,這不僅反映和迎合了市民的審美趣味,同時也為農村中的鄉紳富賈們所追捧。海派年畫以城市市民的審美趣味,消解了世紀初民間年畫中的反帝情緒,表現出了殖民化的思想意識。是20世紀后期“艷俗藝術”的祖源。
年畫革命
年畫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無產階級和貧下中農作為共產黨革命隊伍中的重要成員,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必然為共產黨的革命事業所利用。而共產黨的文藝方針是使文藝成為整個革命機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
1939年冬,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魯藝木刻工作團”,發揚了延安魯藝的傳統,采用民間傳統的年畫形式,于1940春節前展開年畫宣傳活動。胡一川、羅工柳、楊筠、彥涵開始了年畫創作,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印制出來了第一批“革命年畫”。這些新年畫不僅大受群眾歡迎,同時也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彭德懷親自給木刻工作團寫信,表揚了年畫工作者。1940年2月8日春節,朱德在八路軍總部展開文藝座談會,陸定一做了題為《藝術工作的方向》的長篇講話,肯定了木刻工作團這次年畫創作所取得的成績,會后建立了木刻工場。
在延安,新年畫與新秧歌、新民歌同時出現,反映了解放區的新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從事生產勞動、合作化運動、擁軍愛民運動等。這些被稱為“翻身年畫”的新年畫在邊區被作為新年的禮物,通過村公所送到軍烈屬家,常常在敲鑼打鼓的聲勢中,表現出一種最高的禮遇。新年畫很快在解放區得到了普及。
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新年畫不僅密切配合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需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舊年畫的革命,更是把一種基層的民俗文化提升到一個社會政治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這場年畫革命的意義,對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美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年畫運動
新年畫發軔于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作為革命美術的產物,它一直受到新政權的重視,而當一大批解放區的美術工作者作為革命美術的元老在1949年以后接管了院校和美術團體后,他們必然以革命美術的傳統去改造過去的美術內容和形式。新年畫雖然不是1949年新政權的產物,但是作為一個美術運動的“新年畫創作運動”卻肇始于1949年文化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頒發之后。
1949年11月23日,毛澤東批示同意由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署名發表文化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這份在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件是22日經陸定一、胡喬木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審批,27日由《人民日報》公開發表的,它開啟了新中國美術史的第一個篇章。
“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發布之后,各地的文教機關和美術團體積極組織新年畫的創作和出版工作,不久新年畫運動就已經遍及全國。在這一運動中,老解放區的畫家自然是首當其沖,一馬當先,而對于原來的非解放區(或稱為“國統區”)畫家,面對新的政治體制和新的時代要求,亦想用實踐來糾正往日輕視年畫和普及美術工作的傾向,以適應新的社會需要去加入革命的隊伍。所以當時不管是油畫家,還是國畫家、版畫家、漫畫家都踴躍參加新年畫的創作。到1950年初就已有26個地區的200多位畫家創作了412種新年畫,發行了700余萬份。
作為對文化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的積極響應,1950年的春節,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和新華書店華北總店主辦了《1950年全國年畫展覽》,還開先河地舉行新年畫評獎,頒發1950年新年畫創作獎金。1952年,全國創作新年畫500余種,而出版發行的數量則由700余萬份增至4000萬份,文化部于7月再次頒發新年畫創作獎金。
年畫危機
由于各個畫種的畫家參與,新年畫創作運動不僅顯示了空前的繁榮,而且也提高了新年畫的藝術質素,在題材、表現、審美的各個方面都和以往大相徑庭。過去的大美人變成了勞動婦女,過去的帝王將相變成了人民領袖,過去的才子佳人變成了革命英雄,一切的變化都反映了時代的發展。
新年畫運動推展到50年代中期,年畫一統天下的局面和要求藝術一味反映現實政治的藝術方針,在政權穩固之后必然會得到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現實生活的要求。形勢的變化使美術界從單一的新年畫的創作要求和政府號召中解放出來,逐漸行成了各畫種并行發展的格局,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打破了新年畫的一統天下,無疑削弱了新年畫的創作力量。而經過新舊政權交替的畫家在一段時間的生活后,也逐漸地適應了新的社會并開始考慮藝術自身的問題,他們有心回到自己專業的畫種中去,以發揮自己的專長。
新年畫發展到1956年所形成的頹勢已經難以挽回。直接的原因是,經過政策的調整,各畫種的畫家回歸到專業隊伍,使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銳減。另一方面,百花齊放的政策使新年畫回復到它在美術中的原來的地位。但是,1958年全國發行的新年畫已經達到平均每人一張以上。
新年畫在60年代中期以前的發展,一直是展覽不斷,但都沒有特別的表現??墒恰拔母铩辈粌H使傳統年畫以致命的打擊,而且也使新年畫表現出生存的危機。因為新年畫所表現出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在文革的初期一時也不能適應文革的要求,因此,在60年代中期新年畫稍有彈起的情勢下又跌落到低潮。后來在70年代初的幾次全國美展中,雖然有一些新年畫出現,但基本上是主流畫種的一種陪襯。但是其它畫種卻在借鑒年畫的風格中,表現出了紅光亮的文革特色,而時興的農民畫也基本上是新年畫的業余化。
年畫衰落
改革開放以后,年畫一度表現出復興的景象,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盡管美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年畫卻是一路狂跌至歷史的最低潮。首先是年畫的出版危機,過去作為美術出版單位經濟支柱的年畫出版,在80年代相繼轉業,目前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出版社在支撐。
市場的變化,反映了年畫的衰落,驗證了年畫在當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群眾基礎,而這一基礎正是主導年畫在歷史的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一基礎的喪失不是審美方式和審美傳統的變化,而是與農業社會以及社會經濟水準相關的年畫,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現代化社會中,失去了在一個新的居住環境中張貼的空間。
但年畫畢竟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有著延安的傳統,更有著革命的血緣,因此在歷屆全國美展中,年畫仍然作為一個畫種保留在全國美展的體系中。但是,它已經缺少了絕大多數美術工作者的關注。而在美協的系統中,年畫藝委會也成為一種棄之不得的政策性的部門。
缺少出版支撐的年畫,目前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大眾審美的領域,成為一種展覽和收藏的藝術。與年畫的整體衰落形成對照的是,具有悠久傳統的民間年畫在收藏、研究領域卻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顯然,年畫已經在新世紀成為一種博物館的藝術。人們面對它的時候,是用一種懷古的心理,審視年畫所映襯的過去的歷史和輝煌?!£惵纳?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