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票背后的郵票經濟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28]
從6.4元漲到120萬元 猴票背后藏著多少郵票經濟學?
“今年的郵票有8套跌破了面值,11月即將發行的毛澤東120周年誕辰郵票會怎么樣……”10月21日,在太原南宮郵市,一些集郵者聚集在一起談論今年的郵票走勢。每年10月底,郵市都會迎來一年的盤點,但今年的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有著更多的困惑:全年發行的郵票中竟有8套跌破面值。
全球6000萬集郵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在中國,研究郵票經濟已經成為一個迫切的話題,正如研究世界郵票史跳不過英國“黑便士”郵票一樣,研究中國的郵票史也跳不過1980年發行的庚申猴票。一個集郵者,只有理解了大版猴票如何能從6.4元漲到120萬元,才能夠真正跨進集郵的門檻;一個投資者,只有理解了“猴票何時賣出都是錯,何時買進都沒錯”,才能掌握郵票投資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新中國集郵事業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還沒有成熟的郵票經濟學,還沒有行之有效的郵票投資理念。
1980年-1982年:郵票的功能只為寄信
對猴票印象最深的是郵政窗口的一個個工作人員。1971年參加工作,退休前一直在郵政部門工作、如今已是我省郵票投資行業專家的閆守威回憶:1980年猴票發行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其他郵票一樣普通,人們隨意地在郵政窗口購買猴票,蓋上郵戳將信寄出。
在他的記憶中,有著許許多多關于猴票的真實故事:
他在交城縣郵電局的一個同事,曾將一版猴票壓在了玻璃板底下,十幾年以后才偶然發現……
原來,這位同事曾是一名郵遞員,一次一位村民要求他捎一版猴票(80枚),以備寄信。于是他騎自行車將這版面值6.4元的猴票送過去,但這個村民卻表示不需要了。之后,這位同事自己花錢買下了整版猴票。多年后他才發現,當年6.4元的猴票已經漲到了30多萬元……
采訪中,不少曾經的郵電部門工作者給記者講述了許多類似的故事?!爱斘蚁矚g上集郵的時候,大概是1985年左右,單枚猴票已經漲到了40多元,而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才33元,真舍不得買。之后,我等了將近20年,這時的單枚猴票卻已漲到了2000多元……”
談及這段歷史時,閆守威說,當時,郵票最主要的職能是寄信,即使是集郵愛好者,也不會花太高價格購買郵票來收藏。另外,當時正值“文革”剛結束,百廢待興,社會的觸角還關注不到郵票上,沒有形成上規模的集郵群體。
1984年-1986年:集郵品向投資品轉變
1984年之后,猴票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漲價歷程,從15元、20元、30元一直漲到1986年的50元。這時的王俊清是一名年輕的集郵愛好者,他的想法是,在收集齊自己需要的郵票后,重復的一張都不想要。面對價格不斷上漲的猴票,他將自己當時的思考發表在了集郵報刊上:郵票是集郵品,不是投資品,買高價票就是助長投機倒把。
當年,這樣的觀點還贏得了眾多集郵愛好者的同感。在集郵界摸爬幾十年后,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郵展評審員、山西省集郵界青年專家、太原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的王俊清默認了郵票功能的這種改變:現在郵票的主要功能已經是投資品,集郵是次要功能、寄信只是附屬功能?!班]票投資是一個金字塔,高端精品在塔尖,價格高、數量少,具有較高的升值空間;塔下為大眾化品種,價格低、增幅小,郵票投資還是選擇塔尖上的精品為好?!蓖蹩∏逭f,這是他自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和感悟。
談及猴票漲價,王俊清認為與三個因素有關:
一、成規模集郵群體的形成。1982年,全國集郵聯成立,當年山西的集郵組織也先后成立。也就是說,從那時起,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集郵事業,郵票才開始了漲價歷程。之后,全國各地的大小郵市相繼建立。
二、猴票的大量消耗導致物以稀為貴。根據不同的測算,猴票的發行量在380萬枚-420萬枚,在發行的前幾年,由于寄信,大量的郵票被耗損了。隨后緊接著的生肖“雞”發行量是931.16萬枚,“狗”的發行量是1411.2萬枚,“豬”的發行量是1275.9萬枚,“鼠”的發行量是2178.7萬枚,多的甚至上億枚;第二輪“猴票”發行量突破兩億,“雞”更是猛烈增至2億5千萬套……數量多自然難以走俏,加上人們集郵意識增強,用于寄信的郵票越來越少。因此,之后發行的生肖郵票的實際存世量是猴票的數倍、數十倍甚至百倍。
三、與猴票宗師黃永玉的藝術智慧有關。作為一代藝術大師,黃永玉是中國藝術界和文化界的一個地標性象征,吸引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采訪中,不少集郵界專家都表達了一個觀點:黃永玉的猴是不可超越的,后人已經無法繪出如此出神入化的作品。
1986年-1996年:在收藏與投資間徘徊
到1993年時,王俊清的郵冊里靜靜地躺著11枚生肖郵票,獨缺猴票。經過長時間的斟酌、反復的考量,他狠了狠心,花420元買下了這枚自己覺得價格高昂的郵票,配全了生肖大全套。談到這段歷史時,王俊清說,當時雖然花420元買了猴票,但完全是出于愛好,沒想去賺錢。每當他說起這件事,就會有朋友感嘆,當時你為什么不多買點?王俊清認為自己沒有“經濟頭腦”,但很多人還沒有王俊清幸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礙于價格原因,我省集郵界的不少專家都是在猴票高位運行時買進的,一些人至今手上還沒有猴票。太原市集郵協會副會長蔡恒宏是我省較早介入郵票經營的專業人士,在他手上賣出去的猴票連他自己都數不清,但卻沒有真正在自己手上留住過。
1992年,第二輪生肖猴票面市時,很多集郵者恍然大悟,怎么手上少了第一套猴票呢?于是“庚申猴”的價格在市場上直線飆升。
談及原因,蔡恒宏說,這個時期,全國各地諸多郵市相繼建立,集郵所蘊涵的投資價值已經超越收藏價值?!霸诰鞯耐顿Y者眼里,郵票已經是財富的象征,而非陶冶情操的藝術品。但多數人還未想明白這個道理?!?br/>
1997年-2005年:遭遇超大發行量“戲弄”
1997年香港回歸,人們才真正想明白了郵票最主要的功能是投資,但卻遭遇了超大發行量的“戲弄”。
從1997年開始,郵市進入長達10年的低迷期,導火線是香港回歸郵票的發行及銷售。當年,香港回歸是重大郵票題材,中國郵政發行了面值50元的香港回歸郵票,價格最高時炒作到六七百元,許多人因此而發財,許多人也因此而傾家蕩產。這是郵票市場上一次重大的洗禮。由此,人們終于明確:郵票真正的價值是投資?!爱斈?,該郵票發行時,銷量很好。國家相關管理部門認為,既然民間如此喜歡,那就多發行點?!边@是民間一直在傳的一則傳言,但也在反面證明了違背經濟規律必然帶來的嚴重后果。由于發行量巨大,當年,該郵票就跌破面值,市場上30多元都沒人買;至今過去16年,香港回歸郵票還在打折出售。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郵票的行情都經歷了下跌。猴票也未幸免,但它提前走出了價格低谷。2005年年底,單枚猴票價格賣到1700元。這時,投資郵票已經深入人心,但作為純粹的投資品,人們又面臨著極大的投資風險。這次的教訓使得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明白,郵票價格是由適當的發行量決定,在超大的發行量面前,題材和藝術性顯得微不足道,投資價值也蕩然無存。
但歷史往往重復上演,今年以來,8套郵票再次跌破面值?!敖衲臧l行的郵票套數太多了,尤其上半年,兩個月發行了8套?!辈稍L中,不少郵票投資人都認為,由于發行套數太多,市場根本吸收不了,跌價是必然的。
事情往往是起連鎖反應的。以今年3月發行的桃花郵票為例,不僅貶值,其藝術性也廣受詬病。一位集郵者講,桃花郵票共12枚,是近年來發行枚數最多的郵票,雖然采用香味油墨印制,但由于面積太小,設計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集郵愛好者用肉眼很難分清楚12張桃花郵票的名稱。
雖然相關部門、投資者、集郵者都認識到郵票是一種投資品,但往往被超大發行量“戲弄”,掌握更科學的郵票投資規律已迫在眉睫。
2005年至今:并非發行量越小越有投資價值
不斷高企的價格,使得多數人不敢沾手猴票。
記者統計發現,2005年年底單枚猴票價格賣到1700元后,2006年5月成交價到了2173元,2007年4月成交價到了3180元,2008年2月成交價到了3975元,2009年2月成交價到了4028元,2010年2月成交價到了6678元,2010年4月成交價到了8692元,2010年12月成交價到了9964元,2011年2月成交價到了10812元,2011年3月成交價到了12084元……“不斷高企的價格使得投資者選擇觀望,但越觀望價格越高?!薄敖涍^幾十年的稀釋,猴票已經比較分散,集中不到少數人手里,可以排除炒作,反而成了最安全的投資行為?!睂τ谡婧锲备哌_120萬元的價格,王俊清認為,即使是這么高的價格,它還是會上漲。
“猴票價格不斷高企與較小的存世量有關。但是,也并非發行量越小就越有投資價值?!遍Z守威認為,發行量太小的珍稀品和孤品,雖然價格高昂,但失去了大眾投資的價值?!懊駠鴷r期的臨時中立大全套,市場上預計只有5套,1995年的拍賣價格就達到160萬元;新中國成立后發行的藍軍郵,市場價在150萬左右;全國山河小一片紅,市場價在100萬元左右;全國山河大一片紅,市場價在500萬元左右;天安門放光芒、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等郵票每枚的價格都在數十萬到上百萬元之間。但由于數量極少,價格比較高,對大眾來說,可望而不可及,失去了投資價值?!?br/>
“郵票要想真正成為投資品,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發行量,多了少了都不行?!?br/>
解讀“神話”:我們還缺少郵票經濟學
在采訪前,記者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了不少關于猴票的資料,但多數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分析,分析其發行量、藝術性、印刷技藝、作者等,但結論往往殊途同歸:猴票是中國郵票史上的一個神話。
神話就意味著不可復制,但如果我們僅僅認識到猴票只是一個神話,不從中發掘其“不敗”的規律,整個行業將不能獲得理論上的提升。
從記者的采訪過程看,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在總結猴票背后隱藏的郵票經濟,其中最精髓的認識是:作為大眾投資品,郵票需要一個合適的發行量,不能多也不能少。這種認識已經突破、補充、延伸了“物以稀為貴”這一基本經濟規律。但這些知識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排除一些干擾郵票規律的錯誤認識。此文寫作的目的是希望引起郵票學界和經濟學界的關注,結合郵票學和經濟學,誕生出一門全新的科學—郵票經濟學。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